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康且稳定的中枢政治群体,就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王朝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在横扫六合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各地风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秦帝国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依靠律令制度与官僚制度实行统治,用郡县制确立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在实践层面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模式。此后的两千年间,这种统治模式成为古代中国的执政主流。
对古代中国而言,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模式到底功过如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在这一模式作为代代相袭的基本体制之时,如何在这一前提下维护统治、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则是每个王朝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错综复杂,既需要在执政层面进行各项制度建设,比如健全官僚制度、维护律令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强调政策制定的理性原则等,也需要在意识上时刻自省,反复思考王朝利益与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官员权力与百姓权益、王朝统治合法性论证与具体政策的契合度、王朝倡导的价值观与实际施政的吻合度等宏观问题。一些具体而敏感的方面,诸如边疆政策、民族政策、财税政策等,自然也是关系到王朝安危、国祚修短的关键。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清醒的决策者自然会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
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那就是如何保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我们以前的教科书里称之为“统治集团”。在帝制与中央集权作为基本体制的古代中国,身处权力中枢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影响力自不待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康且稳定的中枢政治群体,就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王朝。
如果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能够保证相对稳定,就会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也会保证中枢政局的稳定。政策的连续性既能让长期计划得以实施,避免急政的发生,也让基层社会免受朝令夕改之苦;中央集权体制下,政治中枢是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来源,也是整个体制的信息中枢与调控中枢,保证中枢政局的稳定,才能让中央集权体制顺利运转。
要维持这种相对稳定也并非易事,在掌握了最高权力就掌握了一切的古代中国,跻身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意味着成为王朝利益的分肥者——尽管有政治理想的士人们志不在此,但追求富贵者更多,其间甚至还有想成就帝王之业者。对权力的追逐如果处于无序的状态,就会造成政治秩序的紊乱和政策的混乱。
“政出多门”对国家与社会有极大危害
春秋时期,经过晋献公、晋文公的努力,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可是在国家强大的同时,晋国的卿族势力也越来越强,若干卿族都想控制朝政,为此互相倾轧。当这些卿族都想主宰国政却又没有战胜其他家族的绝对优势时,他们就将最高决策与行政权力强行分割,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所谓“政出多门”,与按照职能和行政运行机制进行的分权体制不同,而是政治高层的成员为着争夺权力而各自拉起山头。这种局面,令具体的执行者无所适从,基层的百姓也会成为他们权力争夺的受害者。而且,“政出多门”并不是卿族们权力争夺的结果,当矛盾无法化解时,他们就会用暴力形式一决雌雄。晋国的卿族就在这样一波又一波的争夺中逐渐消亡。伴随着这一弱肉强食过程的,还有国君势力的日渐衰微与几个强大卿族的离心离德。这个互相争斗的过程,以“三家分晋”而告终。
正因为“政出多门”对国家与社会有极大危害,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如何维护中枢政治群体的相对稳定,特别是如何通过维护这种稳定保证皇权不失,成为帝王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秦始皇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分封制,用律法和官僚制来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威,结果只保证了皇帝一人的权益,被方士们评价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不闻过而日骄”,成为“独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