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时政速递 > 正文

普洱市生态振兴引领经济社会综合提升之路(2)

三、借鉴“地区循环共生圈”概念

2018年4月日本制定的第五次《环境基本计划》将重点锁定在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的地方社会,提出了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建设自立分散型社会的“地区循环共生圈”概念。其中的“循环”指的物质与生命的循环,即大气、水、土壤与生物之间通过光合成、食物链实现循环,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地区环境负荷;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共生,基本含义是各个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形成自立型和分散型社会;在此基础上,各自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邻近地区形成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的链接与互补,构筑范围更广的伙伴关系网,形成区域资源更加齐备的“共生圈”。[1]循环共生圈是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地方循环共生圈”的形成需要建立地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以促进地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综合提升。

(一)建立地方环境与经济的循环,实现环境与经济综合提升

建立“地方循环共生圈”的出发点是,地方的经济社会活动建立在地方多样化的资源基础上。地方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及文化、风土、社区组织等要素。建立“地方循环共生圈”关键在于充分运用地方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才资源与财力资源,开发新能源并实现生产生活资源的自给自足。

1.最大限度利用地方能源和生物资源

首先是开发和利用地方可再生能源。地方性能源包括阳光、风力、水力、地热、生物质和温泉热能等,自主生产能源的初衷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而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经济方面也会减少地方的能源支出,抑制资金流出,改善地方能源收支,最终对地方产业发展有所贡献。

2.振兴地方绿色观光资源

丰富的自然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源,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把良好的环境转变为旅游资源。为此需要充分挖掘和创新利用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和中介机构,开发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六次产业,把农产品与农产业加工、流通、餐饮、养生、观光、文化体验等第二、第三次产业相结合,不断丰富绿色旅游、蓝色旅游的时代内涵。

3.加强农山渔村与城市的经济交流

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自然的联系,即通过包括食物、材料与能源等自然资源建立起来的联系;另一类是经济上的联系,即通过资金与人才流动等建立起来的联系。农村地区的出路在于,通过田林河海等地方资源与城市联系起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环境友好型”商品,打造地方品牌,并使之与旅游结合起来,建立城市与乡村的资金与人才流动机制,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

(二)建立地区环境与社会的循环,以环境振兴促进社会发展

1.通过推进地方再生资源开发项目创造就业

再生能源与节能项目具有创造就业的巨大潜能。再生能源项目与农村老龄人关爱项目有机结合,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既可充分利用中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也可充实中老年人的生活,从而达到增强地方活力的社会目标。

2.推进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形成

农村的环境振兴将带动农林渔村生活体验游和自然体验游等旅游项目的发展。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人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稀少,推进农村环境振兴的目标之一是为在城市中长大的青少年提供体验森林、农田、河滩、沙滩等自然景观的空间条件,创建适合城市青少年在农村短期居住的社会环境。为此,需要制定《环境教育促进法》,实施自然体验活动设施认证制度。

另外,推进远程办公发展,也是促进地方环境振兴的重要手段。网络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办公提供了条件,远程办公不仅有利于减轻通勤的交通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也有利于扩大地方人口就业,对于地方振兴意义重大。

3.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人口的乡村定居

有适度的生态服务,田林河海等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的背景下,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一种方式是促进城市人在地方定居,另一种方式是鼓励城市人在农村购房,形成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农村的模式。为此,在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充实农村医疗护理等生活信息、就业信息以及农业就业体验信息等也必不可少。山村游学和农村生活体验对于培养年轻人的农村情感至关重要。人员交流不仅为农村的环境振兴提供了新动力,也发挥着促进城乡交流的社会作用。

总之,“地方循环共生圈”聚焦地方的维系与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共同提升,其关键在于以可持续发展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资源,依靠环境资源激发地方活力。

四、环境治理带动经济社会综合提升的启示

1.以环境振兴引领经济问题同步解决

以环境振兴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提升。广义的环境概念,除了卫生环境这一基本要素之外,还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要重新认识和发现环境资源禀赋。富饶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与文化基础,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掘当地经济和文化资源,发挥环境资源优势,寻找和确立可持续、可参与的经济发展新出路。

2.以环境振兴应对多种社会问题

将环境振兴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中国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贫困人口等多重社会发展困境。发达国家正是把农村环境振兴作为抓手,破解了包括就业创业、工作方式改革、城乡之间人员交流与青少年教育方式更新、农村地区文化保护与人才振兴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以优质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交流,既能够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还有利于创新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促进城市人口到农村工作和定居,实现城市与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连带解决。

3.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加速乡村环境振兴的必要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振兴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环境振兴以乡村的经济能力和居民治理意愿为基础,必须提高农村环境的治理动力和治理能力。加速农村环境治理与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树立城乡统筹的环境振兴理念,城乡协同推进环境振兴,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城市将辐射范围向辖区内的农村地区延伸,使农村环境振兴进程提前到来。

4. 将日常生活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环境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普洱市目前迫切需要树立农村组织的生活环境主义意识,推广农工商联合的创新发展模式,认识和发掘当地环境资源的潜在优势,使环境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发挥作用。

[1] 環境省『環境白書』、日経出版、2018年、23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冰曦]
标签: 普洱   之路   经济社会   振兴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