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响哥按:
中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与前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不同,中国经济转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针而非激烈的经济震荡。邓小平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描述为“摸着石头过河”。
回顾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固然重要,但是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下一步的转型与改革则更为紧要。
来源 | 人民论坛
作者 | 柏林经济与法律学院Prof. Dr. Hansjörg Herr
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研究生程然
不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除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首先, 在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已经变得极为不平等,并且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事实上不平等不断加剧的情况并不意外,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以2002年物价为准,最贫困的10%人口的收入在2002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了46%,而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增长了94%。其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差距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85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人口高出约1.9倍,到了2012年,这个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倍甚至更多。
不平等在中国的加剧并不是说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看到自己的收入在减少,而是意味着:首先高收入者的收入远远高于穷人;其次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巨大;最后,投资收入作为收入分配的一部分,挤占了过多的比例。
对于中国来说,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为它还与其他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劳动力市场,资本投资,以及储蓄率与消费需求。目前中国政府在解决不平等问题上的努力还未见很大成效。直到现在,政府似乎还没有能力或者还没有准备好限制包括党政官员在内的富人特权,或者针对高收入人群制定再分配政策。创建和谐社会的更多焦点则是放在了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社会保障体系上面。
投资与消费需求失衡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持续的高投资来驱动中国经济需求的发展方式并不能马上结束。但是已达到的产能水平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就会导致财政负担,最终产生不良贷款。然而,正如上世纪90年代一样,这些不良贷款为本国货币,可能会再一次被国家银行系统沉积下来。但是这样的政策并非有益,高国家投资会造成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导致对于地方政府的过度依赖。
而对于房地产的高投资则会引起产能过剩和潜在的资产流失,比如房屋空置率过高等问题。城市化进程会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产能过剩泡沫消散得比很多国家更快,比如西班牙。
这种投资需求与其他需求之间的不均衡会给中国带来长期性的风险。相比于资本系数,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过低。由于中国的过度投资,生产力过剩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从中期来看,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中国增长放缓。过度投资,特别是在被国企垄断的产业中,同样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大量违约信贷或坏账。降低收入不平等和提高消费需求可能是解决中国需求结构不平衡问题的最佳方案,虽然会存在一些怀疑和疑问,但是无论如何现有的改革战略都需要做出根本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