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拿钱不干事的冗员要裁撤,国家财政不养懒官庸人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两年来各项改革特别是反腐倡廉全面展开,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官员改革动力不足,对改革“不敢干、不愿干、不会干”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绝非仅是部分官员个人的问题,而是体制性顽疾,是新形势下官场病的突出表现。
所谓深化改革,其执行对象就是掌权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贪污腐化哪儿来?事实上来自政府持续掌控太多资源。”所以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对着官场来的,如废除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强化问责机制、巡视反腐、八项规定、清除庸政懒政等。改革任务的繁巨及反腐高压态势,让部分领导干部神情紧张,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慨。官场病也萌生出各种新形态:消极怠工者有之,观望等待者亦有之。改革必然要触及掌权当政者的利益,一些官员患得患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不敢攻坚克难搞改革,对上面布置的改革任务阳奉阴违,消极应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塞责,尸位素餐。还有许多官员,本来就属不会干工作的冗官,更不知改革为何物,庸散懒惰惯了,既然多年精简也没被裁撤清退,也就懒得干正事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又让更多的官员无权可用,无事可干,于是难得清闲,抱团取暖,只问工资待遇,不求工作效益,铁饭碗端着反正不会被裁减,何乐而不安于位。这些充斥于各级政府的冗员,正是当前改革动力不足的症结之所在,因为他们本身就属改革的对象。中央越是要改革,他们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就越是本能地要抵抗;不敢硬性公开抵抗,就软性消极抵抗,闷声拿钱不干活,不贪不腐按时缴党费,叫你拿我没脾气没办法。
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现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新一轮行政改革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用铁腕惩懒治庸。但真动刀子仍然很难,因为牵涉面太宽,冗散懒官太多,“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要在体制机制上祛除官场病,就要全方位地深化改革。
改革时代要起用真干实干搞改革的干部,不贪不腐却也不作为的庸官,该退应该退下,该辞职可以辞职。中央应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和规章,对不作为的冗官懒官进行严格惩治,特别是要完善公务人员的辞退机制;对光拿钱不干事的冗员,要坚决裁撤;对“不愿干、不会干”甚至无事可干的“事业单位”干部,不能永端“铁饭碗”,不能让他们水涨船高随着公务员一起加工资,国家财政不养懒官庸人。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既要削“事”,也要裁“人”
李克强总理曾提出要转变行政理念,“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所谓“大道至简”,他认为不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而是“有为”,是为人民服务,是心中有仁有百姓。 孔子曰:“居敬而行简。”我们的公务人员,心中要对民众有敬畏,对百姓有牵挂,而在行动上又要不扰民、不烦民,不滥用权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务人员既是人民的公仆,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干部在其任上,都要有所作为。然而,由于干部数量实在太多,有不少官员不知其所为,人浮于事“不会干”,干的事不但于社会无益,反而扰民、烦民。
李克强总理大刀阔斧减免行政审批,简政放权,体现的是“大道至简”,简政在爱民。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许多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例如,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也要审批拿“准生证”的问题。这样的审批已持续了30多年,批条案牍加起来十分巨大,但这种行政审批真的有必要吗?今年5月24日,福建省卫计委终于正式宣布:“生育一孩无需办《生育服务证》,不用审批,只要备案就可以。再生育审批权限将由县一级卫计部门下放至乡镇(街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简政放权。有些部门“有权就任性”,不是考虑如何为人民服务,而是考虑如何找事用权发威,如何管制民众,不该管的事他要管,这也属“不会干”的一种类型,也要相应进行清理。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为民所用,凡公共事务不需要的人和事权,统统都可削减,简政放权,清除冗官。为官不仅要清廉,而且要有所作为,为政当官不是拿高薪混饭吃,而是要切实拿出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要打破官场铁饭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要继续深入,既要削“事”,也要裁“人”,凡无事可干或无事找事的冗官散官,统统都要另寻出路,不能继续扰民乱政。不敢触及既得利益,对冗官散官不敢动真刀,改革将难以为继!庞杂的干部官僚体制,不仅要“消肿”,而且要“正风”,有事干事,无事走人,切实清除“官场病”,澄清吏治。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准备工作全部完成》,人社部,2015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