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裁撤冗官散官更利于澄清吏治

核心提示: 为官不仅要清廉,而且要有所作为,为政当官不是拿高薪混饭吃,而是要切实拿出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要打破官场铁饭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要继续深入,既要削“事”,也要裁“人”,凡无事可干或无事找事的冗官散官,统统都要另寻出路,不能继续扰民乱政。

冗员冗费“官场病”一直是改革难题

“官场病”在世界各国政府中都普遍存在,只是为患轻重程度有所不同。“澄清吏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政治难题,及至当今也在所难免,且有积重之势,这主要是由于当今官员实在太多太杂造成的。干部官员也有自身利益,他们除按级别拿工资外,还有显性隐性各种福利待遇好处。近两年来,各级政府机关因“八项规定”的推行和中央坚决反腐,拍“苍蝇”、打“老虎”,灰色收入渠道被斩断,官员的好处“收益”明显减少,切身利益受到挤压。作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在不少机关单位尤其是地方基层干部中,出现了消极怠工不作为现象,这其实就是“官场病”的典型表现。中央领导就此多次提出警示。与此同时,公务员要求加薪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加薪有其正当性,因为诸多基层公务员薪水的确太低,既然灰色收入不再,那正当收入也该涨点吧!否则,谁还能有拼命工作之热情与干劲呢?但埋头工作的是哪些人,不干工作或无事可干的都有哪些?具体给谁加,涉及多少人则是很费脑筋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今年5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开对干部调整工资发话:“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资调整一定要落实到位。”这意味着,6月底前有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将得到调整。6月26日,人社部举办新闻发布会称:“截至6月下旬,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准备工作全部完成。从6月份起,地方已陆续开始兑现增加的工资。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一,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国范围内将于7月底前基本完成。”这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较之700万公务员已多出了数倍,多出者即所谓“事业单位”干部,他们并不在公务员编制内,但仍属干部编制,由国家支付工资。根据人社部此前透露,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为300元左右,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全由国库拨款,即用纳税人的钱来支付。然而,还有上千万没有正式编制的各类干部,如百万大学生“村官”,及地方出资聘用的乡镇干部,他们虽无正式“国编”,却也都在干“事”,恐怕最终也少不了要随着加工资。另外,更有千万以上离退休老干部,恐怕也要求随之增加退休金,这些全部加起来,又是多么大的一笔资金!中国的冗官冗费问题,始终是行政改革的难题,由于牵涉到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30多年来是想改却改不动!邓小平曾说“得罪人的事”他来干;朱镕基总理说要“闯地雷阵”精简机构,前后改了七八次;现在李克强总理又开会,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是不是该对冗官动真刀了呢?

当今中国官员到底有多少?由国库支付工资吃国家财政饭的干部到底有多少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编制和没有编制的,数据一直很模糊。从这次公开报道加工资涉及4000万人来看,其总数较改革之初并没减少,可能还有增加,诚可谓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官僚队伍。本来1998年朱镕基总理大幅度精简机构,后来又多次搞“大部制”改革,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压缩合并减少了一大半。李克强总理上任两年多来更裁减下放了七八百项行政审批事项,使相当一部分机关及官员无事可干,按理行政从业人员也应裁撤至少一半,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减和尚只拆庙,机构减并了,审批减少了,人员却一个也没减。相当多的冗散人员表面上退出了行政序列,却又以“事业单位人员”名义保留在了行政体制内。

人们不禁要问,要加工资的4000多万干部,难道都为国家行政所必需,抑或是冗员充斥?庞大的“事业单位”人员,有必要仍长期由国家财政供养吗?不是公务员,为什么仍拿国家工资?总之,对官场冗员充斥的病症,是该下决心解决了,这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应有之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吏治   澄清   官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