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到今,官员这一名词虽然有点特殊,但本质上,跟别的头衔一样,就是一种人们借此谋生的职业。不能把官员都变成苦行僧,教育成海瑞,让他们和家人连起码的安居乐业都实现不了。我们的制度设计,必须让官员能凭借收入和待遇,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同时也应对其加以限制,不让权力变现为利益。
【关键词】 官员待遇 官员谋富 利益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官员不是不能谋富贵,关键是不能额外索取、搜刮民财
官员可不可以谋富贵?其实,这原本不是问题。自古以来,“千里做官只为财”,是老百姓眼里的常识。另外,“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是百姓认可的平常道理,既然是“货与”,那么换回富贵,就是自然的。中国古代,是自诩可以白衣致卿相的国度,白衣入仕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富贵。只有朱元璋这样的个别皇帝,才会把官员的俸禄限制在一个可怜的水平上,然后用剥皮揎草这样残忍的酷刑,威胁他们不贪不腐,老老实实为自己服务。结果呢,恰是明代官员的贪腐是最厉害的。皇帝不肯给,他们就利用自己的职务权力,为自己谋利。即使不刻意贪腐,仅仅靠征粮征税方面的陋规,就可以活得很舒服。明代官员在谋取不正当富贵方面,一点都不比别的朝代逊色。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制度上的“朱元璋陷阱”。
当然,即使是明代,也有像海瑞这样,以道德追求为己任,真的一介不取的官员。做县令时,为母亲过生日割二斤肉,都得掂量掂量。官做大了,布衣素食,抬着棺材给皇帝提意见,连棺材都是劣等的。但是,如果要官员都学海瑞,根本是不可能的。东林党人,可以跟魏忠贤叫板,死都不怕,但你要让他们学海瑞,过苦日子,他们却不肯。一直到明朝末年,一干慷慨激昂的复社好汉,照样在秦淮河浅斟低唱,传出那么多跟名妓的凄婉故事。我们都知道,没钱,这样的日子是过不了的。
多少年来,尽管老百姓对于官员有抵触情绪,无官不贪、官官相护、官逼民反这样的说法,代代相传,但是,老百姓其实并不认为,官员就一定不能谋富贵。他们推崇和向往的清官,倒不一定非得过苦日子、粗茶淡饭,关键是要断案公平,不额外索取。戏剧形象里的包公就是个典型,出门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反而显得威风,这种威风,因为里面有公正廉明四个字,老百姓反而喜欢。
古代的官场,即使像明清这样实行低俸制的时代,也是有这个默契。官员只要不额外索取,不搞额外摊派、搜刮民财或者贪污工程款项,只受陋规,就是好官了,监察官一般也不会因此而追究他们。一个县,来自陋规的好处,如果是每年3万,不管谁接任,都只收3万,那么,大家都相安无事,如果来了一任贪的,收到4万,关系就有点紧张了,如果收到5万,那么不仅本地乡绅,连周围的官员都会告你了。可是,每到王朝末期,这样的默契就会被打破,做官的人,竞相加价,比赛着捞钱,而上面不仅不管,反而要的更多。最后,就真的官逼民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