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2014网上舆情分析:“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

两个舆论场趋于交集

2011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人民网发表网评《打通“两个舆论场”》,分析近年来新闻舆论场的一种尴尬: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有交集也有隔阂。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经常存在较大的分歧。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推动政务公开,回应民意关切;而网民需要理解社会转型期公共治理的复杂性,理性建言;借助互联网,促进官民之间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三年半过去,我们通过舆情监测发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两个舆论场”的交集和共识度有显著增强。比如反腐,打虎拍蝇;比如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改进党风政风;比如户籍、教育、计划生育、劳教、司法、央企薪酬等方面的改革,社会各界有高度共识。前些年,在上海杨佳袭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浙江温州钱云会案等热点事件中,社会舆论撕裂严重;而今年在国家公祭日、昆明火车站暴恐袭击、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事件中,舆论高度一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7年以来,每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提供一份互联网年度舆情分析报告,梳理当年二十大舆情热点,2014年底,我们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8年来160个热点的评估表明:

体制内媒体、意见领袖和网民这三大舆论场域,已走出2009年共识度的最低值,2011年达到最高值。三大舆论场域对政府在热点事件中的表现,认同度也从2009年开始整体逐渐上升,2013年略有下降,但今年达到最大值。

2009年,湖北邓玉娇案、云南躲猫猫事件、杭州“70码事件”等一系列负面舆情事件,使得该年网络舆论对政府的认同度最低,但网民和意见领袖舆论场内部各自的共识度高,批判质疑的声音非常一致,同时三大舆论场相互之间的认同度最低。由此看出,2009年社会舆论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撕裂严重。

2009年至2011年,微博舆论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政府部门、体制内媒体、市场化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逐渐被纳入同一个舆论平台之中,出现彼此融合的趋势,媒体、网民与意见领袖话语逐渐趋同,这使得2011年出现舆论场间共识度的极大值。

2011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分水岭,政务微博等主流话语开始大规模进入网络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逐渐融合,整个互联网舆论生态进入调整时期。此前,舆论场内部共识度与其对政府的认同度负相关,即舆论越是质疑和批评政府,就越是团结;但2011年之后变为正相关,即各舆论场越是质疑和批评政府,其内部争议就越多,而在对政府进行积极评价时则更显得团结一致。

今年以来,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进一步加强融合,网络舆论共识度与政府认可度双双快速上升,网络舆论生态步入正轨。

中纪委网站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正能量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严厉反腐,深得民心。中纪委表示“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本届中纪委被网民誉为“史上最强中纪委”。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正能量。网民对体制的向心力有显著提升。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后,迄今只有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系新华社旗下报纸记者实名举报,其他重大贪腐案件均为纪委监察部门主动查处。中纪委、监察部、中组部、中编办、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最高法、最高检、国务院纠风办、发改委等20多家中央机关,均设立网络举报通道。中纪委等部门积极提倡和肯定网络举报,实名举报优先受理,对举报人安全依法保护,对网民、干部或记者公开实名举报,纪委随后介入调查,也是将无序的网络反腐逐步纳入制度化轨道的有力疏导。如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案、上海法官集体招嫖被曝光等等,纪委调查处置都获得舆论认可。民间无序的网络反腐能量,开始纳入制度化、法治化、有序化的反腐轨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