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山泽/漫画
■本期话题:媒体报道,一直备受关注的国家级城镇化试点名单已经进入最后的审批环节。针对作为试点重点的“镇改市”地区,将一改过去“四大班子”的行政管理模式,首试机构大部制。对于“镇改市”不配齐“四大班子”,您如何评价?
■话题预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近日就《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征求意见,送审稿强调,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予以保障,不得与社会抚养费征收数额挂钩。社会抚养费应该如何征管,您有何高见?
谨防大部制搞成“四菜一汤”
舒圣祥
“镇改市”,说白了就是要通过省直接管理,大大减少中间环节,形成更为流畅的管理系统,从而减少中间成本,提高行政效能。“镇改市”之意义重大,因此自不待言。
对于那些人口早已超出镇制范围的建制镇来说,“镇改市”既是必然选择,也是巨大利好。但是,“镇改市”后,“镇长”变“市长”,会否出现行政机构庞大重复,会否权力过大出现“小官巨腐”,诸如此类问题都为舆论所忧虑。也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在试点“镇改市”时,落子异常谨慎。
其中,“镇改市”后,会否扩充政府机构设置,进而拉大政府框架、加大城镇化成本,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镇”升级为“市”,直接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政府配置升级、相应的地方权力扩大。为了降低行政成本,“镇改市”后不再配齐“四大班子”,当然是顺应大部制改革趋势的良善举措,非常值得期待。
如果要说担忧的话,那就是:虽然“四大班子”不存在了,但是相应的“四大班子”职能依然存在,大部制除了让权力更为集中之外,在政府机构设置的层面,有没有可能依旧臃肿庞大?必须强调,大部制之“大”,绝非是指政府“体量”之大,而是指政府“功能”之大。大部制如果搞成简单的机构合并,官员安排与岗位设置却“一个也不能少”,那就很可能只是将“四大班子”换了种存在方式而已。
“四菜一汤”曾经是为遏制大吃大喝想的一招儿。可后来人们发现,所谓一菜被理解成了一个盘子,盘子里装几种菜并没有规定,于是若干佳肴汇聚一盘为一菜;盘子该有多大尺寸也没有规定,于是为官员特制的盘子一律硕大无朋。到最后,大吃大喝犹在,唯盛菜方式变耳。“镇改市”的大部制,绝对不能搞成“四菜一汤”,只把部门搞得很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制,降低行政成本的减法,更不能止步于减部门的层面。
绩效考核是关键
黄磊
“镇改市”尝试机构大部制,根据当地发展实际进行人员和机构配备,不配齐“四大班子”,笔者认为,这不仅不会影响行政效力,反而能够有效推动区域发展。但要看到,要充分激活“镇改市”发展动力,绩效考核最为关键。
要做好绩效管理衔接。“镇改市”后,在机构不对应的情况下,让哪些不必要的“婆婆”下岗、哪些不沾阳春水的“媳妇”下乡,这显然还是个问题。管理衔接问题管得过死,照搬照套,行政模式转变就可能换汤不换药;管理过松,脱离有效的绩效管理,势必导致行政管理不力,政令无法走好“最后一公里”。
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如何界定区域经济发展成绩,显然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而这种面向基层实践的考核机制,应该加大基层民众评分比例。例如广东省梅州市的相关镇就建立了以群众评议为重点的考评奖惩机制,在群众评、干部评、领导评三部分中,群众评占了80%,后两者仅各占10%。
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赏与罚,治之要也”,离开干部任用提拔、奖金激励、荣誉肯定,基层干部难有长期进取动力,甚至形成职业倦怠;同样,离开相应的惩罚监督,干部在发展中可能作风涣散甚至变质。由此,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能只停于纸面,否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行政提效就不免成为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