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河南担保行业的遗患

在河南民间投资担保行业的舞台上,“猫和老鼠”的游戏从未实现过“零和”——

一如眼下的政府八部门联合清理整顿行动中,当地的千余家担保公司正“八仙过海”。

一个200平米的大厅,几张仿古木雕家具,数名能说会道的理财师……河南省平顶山市区的“民间银行”,日前就这样闯进了《中国经济周刊》的视野。

“我们老板成立这家金融公司,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企业内部资金周转。”谈及“自融自投”,河南永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永泰金融”)一位负责人并不讳言,该公司月融资目标为4000万元,用于正在建设的平顶山市某城中村改造房地产项目。

“他们还有一个目的没说——换个‘马甲’,逃避监管。”当地知情人士透露。

河南担保行业再遇“大限”

2014年9月12日,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公布第三批“2013年度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业年审拟通过机构”名单,郑州等14个市、县的68家投资担保公司上榜。

此番背景,是河南省工信厅牵头,联合该省发改委、银监局、工商局、公安局、检察院等八部门,于2014年7月28日发起的“全省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清理规范”行动,无证投资担保公司再次遭遇“大限”。

“全省拥有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目前为343家。”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副局长鞠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来拥有省工信部门备案手续的担保机构为1383家。

上述数据锐减七成的背后,是河南担保业、监管当局和投资者的尴尬与血泪。

2008年,中国担保行业迎来发展拐点——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融资陷入困境,担保机构作为金融中介机构,代偿率(代替企业偿还银行贷款)不断上升。

2008年10月底,中央财政增加拨款10亿元,无偿资助、弥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同年12月,工信部通知要求各省份发展担保业支持中小企业,该政策被担保业视为“重大利好”,各省份相继对融资担保开闸。河南省担保行业开始野蛮疯长,至2010年底,该省获省工信厅备案证的担保机构飙升至1383家。

“资本规模偏小,实力弱,抗御风险能力不足,再加上担保行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的现象。”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曾如是评价,现实是,河南省担保公司获银行认可的不足20%。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担保公司便以1.2分~2分不等的高息为诱饵,给老百姓讲故事‘画饼’,高息揽储,实际上就是非法集资。”平顶山业内人士张先生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担保机构再以3分~4分的高息放贷,从中间赚取利差。而失去理性的投资者,甚至把养老钱、贷款资金,投入担保公司进行所谓的“高息理财”。

2011年下半年,“火山”终于爆发。当年10月18日,成立不足一年的河南圣沃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造成15亿借贷金额无法兑付,引发数百人围堵;同月,河南通商创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造成1000余名投资者7.1亿元无法兑付……

受此影响,河南担保业挤兑狂潮蜂拥而至,28家担保企业最终因为“事态严重”被司法机关立案查处,数十人入狱,近200家投资担保公司被地方政府列为“高危对象”。

显然,此番“清理门户”是河南的痛定思痛之举,但效果有待观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河南担保行业   民间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