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割或市场壁垒是阻碍区域产业一体化最主要原因
以上两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在产业选择和规划上缺乏长远考虑。二是产业发展被市场壁垒所分割,导致区域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分工。以钢铁为例,河北钢铁产业本来规模就大,而在发展中,经不住房地产的诱惑,强上加强,大上加大,最后不能自拔。钢铁行业的定位和产能发展规划显然不是从竞争力和产业升级优化的角度考虑的,要使钢铁业本身健康发展并对一个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影响,其发展规划应该着力于两点,一是自动的抑制规模扩张,作为一种资源型产业,考虑到交易成本和环境问题,其产能规划主要是满足本区内的需求。二是钢铁产品也有高端和低端的问题,看是为满足哪类需求。为满足房地产需求,那么产业定位必须是低端,而为一个很具成长性、更多附加值的产业――汽车行业而生产,那么它的定位就比较高,应该把提高钢铁板材比例作为产业规划的重点,这样的话,河北钢铁产业结构将大不一样。
这里,我更关注的问题是市场分割或市场壁垒对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影响问题,这是导致以上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京津冀三地之间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仍受到行政区划的严格限制。在各种要素流入和配置中,人的流动受限制较小,但资本、资源的流动却受到基础设施体系分割、地区保护政策的巨大障碍。这种要素市场化差异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明显问题:各类资源过度向核心区集中。按市场自然法则,人力资源存在内在的由外围向核心区集中的倾向,但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一体化的,不存在流动障碍,因此,人口集中成为一种长期而自然趋势。但要避免人口过度地向核心区集中,主要是使要素集中的效应与扩散的效应取得平衡。很遗憾,地区保护主义或市场壁垒的存在以及一些特定的产业制度安排,使我国的区域发展出现要素集中的趋势远远超过扩散的趋势。地区保护主义和市场壁垒在京津冀地区广泛存在。如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大城市对住房用地采取高价政策而对工业用地采取低价政策,这对产业按市场成本的转移构成巨大障碍,不少产业如果不是优惠政策,很难在北京、天津、河北的大城市生存。还有,河北在吸引资金、资本、技术等方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但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障碍则使其处境更加不利,如三河市等地修了很好的高速路,准备与北京的路对接,但剩下二三公里的路就是接不上,因为北京不让接,这对各要素按市场竞争、合理流动形成了明显的障碍。再比如,为收费而特制的高速公路制度有利于大城市,而不利于小城市和农村。为了更快的发展高速公路,国家制定了高速公路的高收费政策,这对促进高速公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一个严重问题,高速公路都是封闭式的,“开口”很少,物流、人流经常在许多小地方都是“穿肠”过,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地方的扩散作用,相反则强化了资源要素的集中效应。如果不存在以上各种市场壁垒,那么,北京、天津、河北的产业在区内的转移就会顺畅、有效,真正的产业合理分工就会出现,否则,在现有的市场分割和地区保护不变的情况下,要实现习总书记讲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