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业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形成。在一个大区域发展空间内,产业与市场合理分工包含三重意义:一是资源配置在区域内不存在市场壁垒,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自然资源、人、资本)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与配置,各地通过充分竞争和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从而使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二是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由梯度发展向上下游供应链分工合作转变。三是不存在影响区域内产业升级与质量升级的重大产业结构问题。
京津冀产业与市场分工存在的问题
就京津冀地区来讲,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首先,京津冀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性,而缺乏有效的区内分工,资源配置不是根据高度的供应链相关性而形成的垂直或水平分工。北京的产业优势在科技与服务业,处于产业的高端,天津在制造业上也处于较高的一端,而河北除个别地区外各市县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几乎均处于较低的位置,产业分布按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域而呈现明显的梯度性,但产业之间的联系很不紧密,各自独立,大多数产业的选择或发展并不是按产业链分工展开的。据我们研究,要想提高一个大经济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好是形成区域内大分工,各大区域间则是小分工,要素在各大区域内流动占比很高,而在大区域间流动占比较小;物流、资金流、贸易流在各大区域内充分高效有序流动,就像欧盟或欧元区一样,欧元区内的贸易占全部经济体贸易的比重高达80%以上,区外贸易仅占全部贸易的20%不到。但我们的情况相反,像京津冀地区,区域内的贸易占比明显偏低,不到一半,甚至只占到三分之一,这也说明三地经济的内在联系或市场分工程度并不高。河北钢铁占全国的比重很高,但它主要不是满足北京、天津的市场需要,北京的科技和服务业与天津、河北的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也很弱。
其次是区域内产业结构问题。一个产业做大,但技术水平不高,不仅带来许多负效应,而且阻碍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这可以说是“尾大不掉”的问题。一个产业做大了,肯定是要为全国、全球生产的,但就资源性产业(一般都是运输量很大,运输成本很高)而言,要努力减少向外的运输量,而增加区内的运输量,这会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的钢铁行业占全国的比重过大,不仅是导致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雾霾)严重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大区域的产业升级优化形成重大障碍。北京为解决自身的污染问题,将首钢搬迁,当时认为只要把首钢迁走就解决了“北京的污染源问题”,但从更长时间、更广的视野看,这实际并未解决问题,将它搬迁到河北唐山,只是把污染源从核心区迁到外围区而已,更是增加了现在已严重的雾霾问题。因为首钢搬迁到唐山,极大地刺激了河北钢铁业的膨胀,而雾霾正源于钢铁产能的过度扩张,以及与周边地区(内蒙、山西)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及产业结构过于重型化有关。我国能源结构中过度依赖煤炭是个极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可以在产业选择上减轻其影响,遗憾的是,河北在产业发展上过度依赖钢铁,使这种影响得到放大。钢铁业过度发展不仅导致华北地区雾霾,而且影响了河北的产业升级和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资本、资金过度集中于一个技术水平不高的产业,必将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