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深入剖析
打造信息“一点通”
在主动公开的基础上,专家解读成为政务公开的延伸机制。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解读,让公众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听得懂”“信得过”。
4月底,在今年的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周活动中,宣讲团利用官方网站和微博,将各类政策信息、相关解读分类整理公布,有效形成“二次宣讲”效果。宣讲团成员李萍说,专家解读借助网络新媒体被最大限度扩散,也大大提高了政策解读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专家解读在政务公开中担负着‘一点通’的作用,意义不可小觑”,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认为,政务公开所涉的信息,很多时候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信息要被受众充分“吸收”,专家解读是最好的方式。
在各地,由专家组成政策法规“宣讲团”定期赴基层宣讲,已经普遍制度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专家解读的积极效应得到进一步放大。新浪微博上,来自河北的@保定大学生宣讲团与网友充分互动,截至4月底博文及跟帖已近4万条。一条条惠民政策、涉农法规,在网友与宣讲团的一问一答中得到充分诠释。
福建省网信办副主任刘志坚认为,在专家解读中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让政务公开“接地气”“接网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沟通协商 多方联动
凝聚传播“向心力”
在微博、微信等政府信息公开手段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政务舆情会商联席制度,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公开部门的共识。
以在历年新浪政务微博排名靠前的@微博洛阳为例,该微博为河南洛阳市互联网宣传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127万,有39个市属机关、部门政务微博组成的微博群入驻,形成了政务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联动格局。
“各部门组成的微博群总粉丝数只有@微博洛阳的1/10,但凭借后者的二次转发,微博群同样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微博洛阳负责人介绍,各部门协同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制定重大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和传播方案,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看来,新媒体格局下,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是政务信息公开机制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政务公开的常态化与新媒体的即时性,促进政务公开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协调沟通渠道的顺畅,使政府信息公开的多方平台形成“向心力”,为更加透明、高效的政务公开提供了加速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各相关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和网民的多方良性互动,将政务公开推上了快车道,人民参与权力运行的机制将变得更加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