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政策解读 > 正文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落实调结构稳增长(2)

通过工业生产要素软化,引领工业提质增效升级,目的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发展生产服务业作出部署,在我看来,既包括增大工业生产领域的软投入,也涉及增大工业流通领域的软投入。总的来说,目前国务院发展生产服务业的主要关注点是工业生产服务。主要思路是通过工业生产要素软化,引领工业提质增效升级。基本方法是通过生产服务供给的增大和创新,刺激工业服务需求的增大和升级(在这里工业服务需求被视为动态变化的)。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在人力(大力培养生产服务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财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对认定生产服务业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物力(推广设备融资租赁,完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信息化和发展互联网)上对工业生产服务投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国内生产服务业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生产服务业的部分领域(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领域)有序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并以简化审批、投资便利化等手段鼓励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这一切目的是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这是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宏观调控思路的创新:不再依赖刺激投资和工业外延扩大,而是通过刺激生产服务业扩大服务需求,把调结构和稳增长结合起来,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

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战略定位:在全国重点推进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在特大城市拓展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在农村和城镇地区着力发展第一产业生产服务业

根据生产服务业发展规律,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应采取如下战略定位:在全国重点推进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在特大城市拓展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在农村和城镇地区着力发展第一产业生产服务业。全国重点推进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考虑了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的实际,而在特大城市拓展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则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将引起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比重的上升趋势。因此,在全国贯彻国务院部署发展工业生产服务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应该重点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推进服务形式生产要素发展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

根据我国以往经济发展的教训,推进服务形式生产要素的发展,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

一是避免思路雷同,以搞运动的方式发展服务形式生产要素。国务院关于生产服务业的部署,是根据生产要素软化趋势和我国生产服务业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提出的,需要结合实际执行。如果把国务院列出的“产业清单”当作所有地区发展生产服务业的“标准”规划清单,不考虑当地实际和城乡特点,以搞运动的方式,在全国各地“照样画葫芦”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很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中,造成某些服务行业的一窝蜂发展和第三产业的“产能过剩”。

二是避免按发展工业的模式发展服务形式生产要素。以往发展工业的模式是搞工业园区。但不少工业生产服务企业,或是对工业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改造、优化、升级,或是工业“跨界”兼营生产服务,需在空间上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利用原有厂房和办公室就可以提供服务,不一定要集中在服务园区。不少生产服务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扩大服务半径,实现远程服务,如无必要,不一定需集中在一个办公楼或一个园区。更没有必要一个镇搞一个生产服务业密集区。

三是避免按“供给决定论”发展服务形式生产要素。在服务领域,如不考虑服务输出,服务产品是满足本地消费的,服务供给规模受服务需求的严格制约。因此,应按“供需决定论”来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既要考虑有没有服务供给条件,更要考虑有没有服务需求条件、服务需求半径实际有多大、服务需求量是否达到足以支撑服务业独立化的起点规模。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是教育部重大课题“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11JZD023)阶段性成果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生产性   服务业   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