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民企怎样才能“门当户对”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垄断性央企纷纷伸出“混合所有制”橄榄枝,而民营企业大佬们多处于观望态度。国企、民企掌门人“各有心事”,也各自“有话要说”。
国企一方认为,不控股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民企一方观望、犹疑心理更浓,不控股是被国企玩,弄不好落到“被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地步。
当下国企与民企相互观望、打量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何“混”起来?混合所有制中谁处于控股地位?
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看来,在大型国企母公司层面吸引民间资本不是敞开怀抱就能做到的,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让姚明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打篮球是无法玩儿起来的。”
在一次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会上,他介绍说,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均已基本完成改制,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混合所有制主要集中在大企业。“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母公司多数处于国有独资,资产动辄上万亿,少说也有几百亿,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时间不长,多数规模小,资产达到上百亿上千亿的企业只是少数。即使能够投资几百亿在一些央企中占股也还是比重很小。”
庄聪生认为,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要通过拆分业务,分层次、类型,通过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这样才能门当户对,实现真正的融合,让混合所有制经济焕发出旺盛的活力。”
事实上,在企业层面,混合所有制并非新鲜事,一些企业已在“混合”中稳步发展。
在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看来,中粮这几年的发展即得益于混合所有制。在混合所有制方面,中粮集团早做出尝试,其携手厚朴基金拿下国内乳业龙头蒙牛乳业,并且在蒙牛创始团队淡出后,逐渐实现了管理层从创始团队向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平稳过渡。2013年5月,中粮集团又和法国达能签署协议。根据协议,中粮和达能将合作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粮将占股51%,达能占股49%。转股交易完成后,中粮仍是蒙牛乳业的最大单一股东。这样,在蒙牛这一企业主体身上,多种所有制实现了共存和共同发展。
抛却加诸在混合所有制身上的诸多概念,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一言以蔽之,混合所有制无非就是更市场化,有市场化的目标、市场化的团队、市场化的激励,有所谓更多的股东参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经常被邀请在很多场合谈混合所有制,厉老对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有些着急”。他给出的理解混合所有制的要义是,在混合所有制建立过程中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实现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资本遭遇的玻璃门亟待破除
事实上,推动民间资本发展、促进非公经济壮大,一直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但实际落实起来,民营资本往往遭遇各种玻璃门、弹簧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成为民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迈不过去的坎儿。国企放开的资产是“肥肉”还是“鸡肋”,是真正让利于民,还是“作秀摆样子”,也成为考察混合所有制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石油将具有稳定预期收益的东部管道公司股权100%转让,被认为是垄断行业让利了“有油水”、“能赚钱”的项目,但也有的项目还没有真正让利。
当前,电信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提上日程。日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同时发布公告,正式启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面向社会招募合作伙伴。部分虚拟运营商已获发牌照,并发放号段。
但有分析认为,目前引入的虚拟运营商,仍属于二级批发商地位,受制于基础运营商,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没有有效的竞争,难以让消费者获得更大利益。
庄聪生说,应进一步明确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基础性支柱产业和重要行业。国有资本除极少数关键领域需保持独资和绝对控股外,应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或只保留参股权,由此带动民间资本发挥更大作用。
有专家呼吁,特别是要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尽快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发展的空间,切实让民营企业看得见、进的去、有预期,才是混合所有制健康发展的方向所在。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