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养老方式应走多元化道路。相对于集中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目前仍然是主要方式,这与老年人比较节省、思想比较传统等因素有关。在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式养老机构投入的基础上,应探索介于居家养老、集中养老之间的半开放式养老方式。有条件的社区办社区托老所、“日托班”,成立老年人餐饮配送中心、发放养老消费券等。上海一些社区已开展类似的养老服务,很受欢迎。政府要把小区养老院的建设与配套幼儿园的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规定没有这样的配套设施,小区综合验收就不予通过。老的社区要尽量创造条件,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做一定的养老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经济困难老人、独居、空巢老人为重点,以日托照顾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助餐等服务。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养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
第五,养老服务应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第一,要大力培养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教育事业,选择若干有实力的高校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学系,积极试点养老服务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第二,加强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第三,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第四,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规范化水平。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等标准。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探索建立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第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养老服务是福利性的公共服务,它始终不能丢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点。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生活保障问题,有了制度保障以后,还要在服务的质和量上求提高、求发展。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采用合同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将公共服务承包给私人部门,可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等。将政府的财政优势与市场化的管理运作相结合,大力推行“公建民营”,即政府补贴机构硬件,交由民间机构市场化运营。此方式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运用。公建民营包含两层含义:对于新建的养老院,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民间机构;已有的公办养老院,则要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法人治理。最终公办养老院的运营者都应是非行政化的独立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各运营机构可以形成管理品牌,并实现一定资本积累,也可以进而购买自己的资产,转型为民办公助的机构。至于高端养老市场,则由民办民营的机构充分竞争,提供更高档次的服务。同时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养老产业,以提高管理经营水平。德国最大的社会服务企业奥古斯汀集团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投资中国的养老产业。上海闵行区通过公共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养老产业,重点发展以下三种业态,一是持有型养老社区。主要分布在专业养老服务功能缺失的地区,结合周边医院、交通便利等优势,建设由投资企业长期持有、纯养老性质的项目。二是混合型养老社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区,建设部分可以出售产权的养老公寓、部分必须长期持有的养老和护理等配套设施,租售结合,以售养租。三是嵌入型养老护理中心。主要分布在城市化地区,这类地区新增土地已不太可能。计划通过部分工业用地转型或工业厂房改造,因地制宜地发展嵌入型养老护理中心。近期将重点推进5至8个养老产业项目建设,最终形成8000到10000套有特色功能的养老床位,力争于2015年部分投入使用。
总之,根据我国老龄化现状,借鉴国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当前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