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应对策略分析(2)

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舆情应对现状

政府的公信力较低。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体现,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民主与法治的程度,公信力越强,政府的权威性越强,越容易获得民众的信赖,反之,缺乏公信力的政府,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便会降低。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对信息的掌握能力日益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但是一些政府官员依然认为报喜不报忧是社会维稳的关键因素,出现突发性环境事件时,喜欢利用管制新闻与封锁消息等手段剥夺民众的环境知情权,从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民众的需求日益多样。环境保护程度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存空间,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情况下,民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朝着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但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往往牵涉到多方的利益,导致政府在处理该类事件的过程中,容易将主要的利益牵涉方放在首位,而忽略的民众的感受,使得环境事件愈演愈烈。

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日益增强的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民众观念的进步,他们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成为把握主动权的参与主体。②同样,信息技术也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传播体系正逐步脱离政府的主导,越来越体现公众语境的强势,传统的公关方式与传播思路正在被颠覆。网络是开放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广泛传播,面对这种现状,政府在舆情应对控制力方面较为有限,在缺乏系统应对的情况下,容易顾此失彼,很难组织起有效的网络公关。③

政府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的正常处理策略

信息公布及时。政府在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时候,除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之外,还需要对环境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布,这样可以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从而防止官僚主义的盛行。政府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公布环境信息,可以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以及互联网进行环境真相的告知,最大限度缓解民众的恐慌心理,防止负面谣言的传播。这样有利于建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有力疏导民众。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点是对民众的疏导,因为民众的恐慌心理容易激化事件的演变程度,所以有关部门要对这种恐慌心理高度重视,并进行及时而有利的疏导,才能避免政府陷入被动的局面。④可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利用有效的沟通消除民众的质疑与误解,树立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此外,政府还要通过对事实的正确判断,给予民众清晰而明朗的答案,从而使信息的发布公开、公正,防止出现谣言,稳定民众的情绪,与民众一起面对和解决环境危机。

发挥媒体的正能量。当前的媒体发挥了极大的正面影响力,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媒体途径及时地了解民意,解答民情,在媒体上积极地与民众沟通,真正做到为民众排忧解难,掌握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主动权。在发挥媒体正能量的同时,还要对媒体进行必要的监督,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媒体加剧民众的恐慌情绪,对政府进行负面的陷害。⑤与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做到扬长避短,使媒体与政府的导向一致,是政府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有效策略。

政府改进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应对策略的建议

把握媒体主导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握媒体主导权,首先要建立与完善自有的媒体,当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时,可以主导正确的消息源。其次要加强对政府内部的监管监督,防止主动犯错误的情况发生。另外要完善自身形象,与外部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实行舆情检测机制,对突发的危机事件能够做到及时处理,但是干预的程度要适合。政府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政府要善于通过内外部的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准确把握网络舆论趋势,赢得政府在危机公关时的主动权。⑥

加强培训应急人员,提升舆情分析水平。在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的时候,需要有很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应急人员的培训应当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通过开办各种研讨班和培训班,尽早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技能与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协调利益冲突的能力、现场处理事件的能力、做好社会维稳的能力以及媒体舆情应对的能力,提升整个应急团队舆情分析水平,防止事件的严重发展。

促进环境事件监管,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要建立起社会性的对话与协商机制,满足民众与媒体多渠道利益诉求的需要。政府可以利用层层下达、层层反馈的方式,听取民间组织与互联网等渠道的信息表达。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深化,做到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完善政府的治理模式,以平常心看待民众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从而获取民众的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得到加强。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注释】

①张涛,于守武:“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对能力”,《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7~19页。

②刘倩:“浅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中国报业》,2012年第6期,第61~62页。

③李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应对突发事件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05~107页。

④詹碧澄:“领导干部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媒介素养透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4期,第66~67页。

⑤李亚红:“突发性群体事件应对法规范的缺失与构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145~147页。

⑥朱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第150~158页。

责编/赵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舆情   突发性   策略   事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