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政府越来越重视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舆情危机,但由于媒体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在面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的时候,政府还需要正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把握住新媒体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主导权,从而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水平,不断加强政府对社会危机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舆情 环境事件 突发性事件 政府

突发性环境事件的特征

发生的频率高。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地方的收入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发性环境事件频率逐渐上升,而且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越高。

环境危害可以预测。尽管一些环境事件是突然发生的,但环境危害是可以预测的,环保部门应对本地区内的高污染企业深入了解,制定出预防措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成立专业的鉴定机构,对污染情况进行鉴定,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弥补。

受害群众诉求的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群较广,加上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与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可能会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受害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包括经济利益的诉求、身心健康的诉求以及环境知情权的诉求等。

发生地点的随机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结合越来越密切,很多工业区既可能在城市的边缘,又可能深入到农村。当环境事件发生地在城镇时,抗议的人员则会更加复杂,组织程度会更高。因此发生地点的随机性这一特征,应该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突发性环境事件舆情发生的原因

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意识是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权利之后,就会对生存环境有更高的追求,该平衡一旦被打破,便会产生自身对环保的诉求。

环境信息的进一步公开。环境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强化政府对环境的管理职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听取和采纳民众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政府的服务性与透明性。但是,环境信息的进一步公开,也容易导致舆情危机的发生,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事件,群众会根据所掌握的环境信息,表达出自身对待事件的态度、情绪、意见和建议。

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较为笼统,主要是对环境总体上的标准和要求。尽管很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规与准则,但是还不能覆盖全部的环保领域。在缺乏行业标准规范的领域中,工业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法制上的盲区导致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了舆情事件的发生概率。

国情特色所引发的隐患。在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中,我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而来的,并未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阶段。根据物质世界的关联性原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有充足的物质为后盾,因此我国的国情导致环境问题集中出现时难以及时解决,而环境问题的多样性与集中性,往往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使民众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比较难以接受,从而埋下社会躁动的隐患。

环保措施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往往会忽视环境的长远利益,为了土地资源的勘察与开发,甚至不顾名胜古迹的破坏,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支持工业发展,追求GDP的提高,巩固自己的政绩,对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不重视。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大多与人类不合理开发有关。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舆情   突发性   策略   事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