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劳资关系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应找准自身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处于主导地位,积极完善劳资关系的制度设计和行政措施规划,正确对待并应对后经济危机时期处理劳资关系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政府 劳资关系 挑战
进入本世纪以来,伴随着劳动争议的飙升和工人集体行动事件的增加,劳资关系以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而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加强对劳资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扮演角色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许多研究把一个社会中的劳资问题视为经济上的问题,认为通过一种政治上的特殊安排,透过国家、劳、资三方之间的互动,让劳资双方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对调解劳资关系意义重大。但我国缺乏三方合作的基础,政府在劳资关系处理中处主导地位。并且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间,劳资关系目前还处于不和谐阶段,许多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劳资关系演进分析
劳资关系理论。有关劳资关系探究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当代劳动关系理论就基本形成。在这当中,邓洛普和罗斯之间的斗争被誉为当代劳资关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邓洛普的《产业关系体制》的出版标志着劳资关系理论正式创立,书中提出了构建模型这一方法,对劳资关系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邓洛普的劳资关系理论,重点突出了输出规则受到谈判过程的制约,其对输出规则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邓洛普的理论当中明显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个体差异进行关注,忽略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学者桑德沃受到邓洛普的启发,对劳资关系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探讨。但是在桑德沃的探讨中,依然没有关注到合作的情况,而只是关注了劳资关系的冲突。
在劳资关系的探究方面,西方的学术领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派系,一种是产业关系学派,另一种是人力资源学派。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事管理才不再盛行,取而代之是人力资源管理,同时对劳资关系探究的内容又进行了了重新定义。经济全球化使劳资关系也逐渐改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力资源学派才逐渐的在产业关系之中独立出来。也是在这个时期劳资关系理论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派别,根据其探究的角度、关注的要点、对待工会的态度和劳资纠纷的处理方法存在不同的观点,研究学者将劳资关系的探究视为产业关系学派,认为雇佣关系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利益矛盾冲突。每个劳资关系里都会存在不同情形的冲突,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力量差异。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学派息息相关,即使在有的时候劳资双方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但是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
劳资关系的演变。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劳资关系的系统研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一些企业的劳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变化现象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劳资关系冲突越来越明显,矛盾也随之增多。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劳资关系也随之改变,劳动力逐渐打入市场,“铁饭碗”逐渐被合同制取代。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也日渐发展起来,国家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保障了劳动人员的相关权利。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发展与社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力和国际间的贸易政治挂钩。但劳动力市场仍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因此造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缺失。
人力资源实践与劳资关系。在国外,对于人力资源实践与劳资关系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但一般都会选用改善劳资关系的处理方式。在早些时期,国外研究学者认为劳资冲突的出现是管理方面没有妥善处理导致的,所以为了能够改善劳资关系,研究试用了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二十世纪后期,研究学者才慢慢意识到通过缓解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能够改善劳资冲突。
九十年代起,我国也开始探讨分析劳资关系,并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重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因为劳资关系问题越演越烈,国家始终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所以迫使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劳资关系探讨中所选的探究角度有所不同,法律专业的研究学者善于从社会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哲学领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则热衷于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们的观点上去考虑研究分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