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聚焦公车治理:车改新规如何落实?(2)

车改补贴,会不会成为“变相福利”?

按照车改新规,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可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但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补贴标准很敏感,在取消公车之后,补贴可能成为争议焦点”,叶青认为,现阶段进行适度补贴是减小车改阻力、保障正常公务活动的一种方式,但补贴标准应该科学测算,中央提出“适度补贴、不得变相发放福利”,就是要求补贴合理,不能过高。

专家分析,在一些车改试点城市,发放货币补贴的做法比较常见。如杭州、温州等长三角地区是按公务员等级分为300元到3000元的不同标准。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车改补贴涉及一些干部的‘既得利益’,标准很难确定,如处级补贴每月3000元左右,有的干部还嫌少,而群众认为补多了。”

一位市民就说:“干部每月车补3000元是否合理?现在公交地铁票价多少?出租车运价多少?按22个工作日计算,一个干部每天100多元钱,难道公务员需要整天在外面跑?”

叶青认为:“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补贴多少谁说了算?”

据他分析,补贴标准制定者不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其补贴依据应该向社会公开,还要引入监督机制,对于不符合条件、或者退休人员要及时终止,“补贴要公开、有度,不能补一辈子,成为变相收入。”

还有专家建议,车改补贴要依据各单位日常用车的情况,区别对待,因为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同一地区不同部门的业务性质不同、用车强度也不同,如果都用一个标准补贴,显然有失公正。

如何防范“车贴照拿、公车照坐”?

许多年来,有关单位超编配车、公车私用问题屡禁不止,公车的“专车化”成了一些干部身份地位的象征,导致车改难度进一步加大。

“以往的公车改革容易走样,说明动‘既得利益’并非易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献坦言,百姓担心车改新规能否落到实处?最怕看到的是“补贴照拿、公车照坐”。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进行公车改革,并不是把公车进行公开拍卖,而是“内部操作、定向出售”,优先卖给领导干部,价格是否存在“猫腻”不得而知。

有的单位公车改革后,领导没有了专职司机,就让下属单位出账,聘用一名司机专门给领导开车,有的甚至用办公经费给所谓“专车司机”每月补贴几百元,这样感觉到“专车配司机”的领导派头又回来了。

还有的单位公车改革后,一些领导办事就让相关企业派车接送,有的甚至把车辆和司机长期“借”来用,这样不仅有权力寻租之嫌,也增加了腐败风险。

余南平指出,领导专车配专门司机,谁都不敢过问,导致公车私用成风。“当前必须打破这一现状,否则形成某种‘特权阶层’的象征,公车改革有可能出现反弹。”

落实车改新规,“公开监督与严厉惩戒”不可缺少。条例明确规定,执法执勤用车除特殊工作用途之外,应当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中纪委也曾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

目前,云南等地开始喷涂公务车辆试点,让全社会进行监督。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还打算引入喷涂公务车的同时,公示举报电话,群众发现公务车辆未执行公务,随时可以举报。(记者 陆文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公车治理   反对浪费   公务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