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群众那么容易被“极少数人”挑唆、利用?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已不再为党政官员和官方媒体所讳言,群体性事件频发反映了一些地区群众中存在的强烈社会不满和恶化了的官民关系。相关党政部门本应该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存在哪些失误,以及为什么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失误。然而,权威的官方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常常用“极少数人”、“别有用心”、“不明真相的群众”等说法。这其实也反映了相关党政部门对事件的定性,也不排除党政部门为自己开脱责任、为强制处置寻找理由。不过,这种判断,无论是对事件发生的根源——为什么存在社会不满、为什么部分群众会采取法制之外的方式表达诉求,还是对集群行动的动员机制——为什么群众那么容易被“极少数人”挑唆、利用,为什么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等,在认知上都存在严重偏差,当然更无助于平和地化解事件。这些用语也会增加人们的反感,不利于改善官民关系。
我们不妨先粗浅剖析一起最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某大城市,一名外来务工女子深夜在其打工的大型商城内坠亡。公安部门派人到现场勘查后,认定是自杀。与此同时,有人用短信、微信等散布谣言,称该女子被商城的保安轮奸后杀害。不久,在该商城打工的很多人聚集在商城门口,要求警方澄清事实。为了恢复秩序,警方增派了警力,但围观者增加得更快、更多。商城周围的街道、过街天桥上,挤满的人群与警方形成长时间的对峙。这是一起由非正常死亡的民事案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互不相识的人们为什么能一边倒地参与对抗行动呢?
动员机制:集群认同、集群情绪、集群效能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考察,群体性事件属于没有组织性、临时性的集群行动。其背后的复杂社会心理过程可以概括为:不公正感和相对剥夺感是社会不满的社会心理基础;集群认同形成壁垒分明的对峙;集群情绪为这种对抗行动提供动力;集群效能感树立起人多势众的必胜信念;谣言则为对立情绪火上浇油。这就是群体性事件的动员机制。
这里首先分析集群认同在这种动员机制中的作用。集群认同是社会认同在集群行动中的体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用各种社会关系来界定的。每个人都是集各种社会身份于一身——职业、亲缘、种族或民族、地域、态度、信念等,都可以用于认定自己的社会身份。而认定社会身份就是认同与自己具有同一特质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下,一个人会凸显不同的社会身份。社会认同有一个微妙之处,即随着交往情境的改变,一个人凸显的社会身份也会改变。笔者在社会考察中亲历的一件事很可以说明这种微妙的心理。有个老汉找到村主任,希望能承包一块田。他开始是以村主任长辈的身份表达自己意愿的,告诫其别叫旁姓人承包了那块田。后来又来了一个村民找村主任办事,那老汉的说法马上就变了,以普通村民的身份询问能否承包那块田,还摆了一些自己承包的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