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治污拥堵费:呼吸权与出行权的艰难平衡

今年9月,北京市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征收机动车治污拥堵费提上日程。赞同者认为有助于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反对者认为将提高汽车使用成本,损害出行权益。实际上,没有人会反对治理大气污染,但公众闻“费”色变的焦虑背后,是对决策部门能否科学民主、收费能否公开透明、公交出行能否便利的担忧。

污堵矛头直指机动车

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提升燃油品质;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在国务院9月12日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治理移动源污染”作为篇幅最长部分,将治污矛头直指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污染。

近年来,大中城市机动车数量无序增长,既引发交通拥堵,更加重空气污染。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到2013年8月底,北京机动车达537.1万辆。全市机动车每年消耗燃油700多万吨,年排放污染物总量约90万吨,含碳氢化合物7.7万吨,氮氧化物8万多吨。

在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2%,其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约占全市排放总量的58%、40%,是本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在上海,PM2.5有25%来自车船尾气排放,天津、杭州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影响度达33%。

专家表示,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威胁群众健康。“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中,含有已被证实能致癌的物质100多种。更为严重的是,机动车排放属低空污染,处于呼吸带上,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加直接。”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说,治理城市机动车污染已刻不容缓。

由于节假日、限行等多种因素叠加,9月是北京“最堵月”。而经国内外专家一致论证,时速60公里时排放最低,当时速低于20公里,尾气污染物排放会高出至少3倍以上。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拥堵费   呼吸权   出行权   环保   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