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意见领袖的互动机制(2)

构建政府与网络意见领袖互动机制的策略选择

对于网群事件的治理,核心就是要加强制度供给,加快改革的步伐,更好地回应老百姓的诉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着力点就在于政府要有掌控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而笔者认为关键环节就需要政府重视网络舆情,重视网民的呼声,重视意见领袖,并积极着手构建政府与意见领袖的互动机制。官僚系统要加强社会学习,变“权力中心主义理念”为“权利中心主义”,推动政策范式转换,使社会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在官僚系统系统化、制度化,成为官僚系统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主导范式。②

笔者认为,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只有引导好网络意见领袖,使之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我国的互联网思想舆论建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识别网络意见领袖是前提。构建政府与网络意见领袖互动机制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识别网络意见领袖。在互联网中担当“意见领袖”的大多是点击率较高、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文体明星、网络版主和网络写手等,他们是网络舆情激发的推动者。目前,在网络舆论中起推动作用的意见领袖有三类:

第一类起着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传统意见领袖,这些人无外乎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知名新闻记者,等等。这些人一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社会大众追捧,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产生很深远的社会影响,所以大多数这类意见领袖在面临群体性事件时,往往能站住阵脚,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一边,他们的发帖往往较为理性客观。

第二类意见领袖带有很强的“草根性”,他们不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但同样关心社会问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度,是网络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常常热衷于在各大博客、论坛等发表一些见解深刻、有深度的文章或观点,他们所揭示的很多问题,都成为网民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都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

第三类意见领袖虽然人数少,但他们的影响却最不可低估。他们对社会不满甚至充满怨恨,擅长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或发帖,对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肆意炒作、混淆是非、造谣传谣,唯恐天下不乱,肆意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如何识别并区分好意见领袖,根据各自的特点,从治理网群事件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应对办法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是引导网络意见领袖是关键。当前,中央领导和部分省市领导主动上网与网民互动交流,关注和重视网民的意见,应该说这些活动开启了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新篇章。网络时代政府要想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就必须乐于倾听公众的声音,通过真诚对话达到共识。

近年来,网络意见领袖的一个新变化就是:网上网下互动逐渐增加,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发展“网上统一战线”,才能引导好网络意见领袖,让他们和政府站在一起而不是对立面。网络社会中的群体意识应该着重从归因分析、传播路径、意见领袖、规范指引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引导。③

第一,我们要积极地和意见领袖展开对话,和他们平等对话,勇于揭露事情真相,回应意见领袖的诉求。网络意见领袖关注新闻时事和社会热点,在网上直抒胸臆,笔锋尖锐凌厉,一些网络意见领袖与网民身份接近,更容易交流意见,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他们具有巨大的舆论能量,对他们的积极建言,应当鼓励。网络意见领袖是批评者,也是建设者。一个成熟的社会,要能容纳他们,而不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④

第二,我们要引导好既有的网络舆论领袖,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求同存异。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继而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当前一些论坛的普遍做法。“这些意见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网络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⑤

第三,对待少数偏激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倾向于利用网络泄愤,对于这样一批“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往往是发出少数“偏激声音”甚至谣言的传播者,我们需要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就及时进行阻击,做好舆情的防控和预警工作,将谣言的扩散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有可能,还要积极使这些“网络意见领袖”朝好的方向转发,从而降低谣言的传播力度。

三是与意见领袖争夺话语权是重点。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传统权威模式。在网络时代,政府需要勇于与“网络意见领袖”抢夺旗帜,争夺网络话语权。沉默的螺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网络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全体网民“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网络中“强势”意见趋同后的结果。政府在网络资源的占有上应该具有绝对的优势,各级政府必须意识到,与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争夺话语权,既是网络时代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引导网络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建构政府与公众关系,塑造政府形象的关键举措。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意见领袖争夺网络话语权,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政府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积极利用好官方的网络资源,发挥主流媒体具有的社会覆盖面广、社会公信力强的特点,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我们要积极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⑥第二,我们要积极倡导各级政府官员、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专家、教授等社会精英阶层起到引领网络舆论的责任,应该组织这些“传统意见领袖”们以网络的形式发表更为深刻和系统的见解,建议他们改进文风,以可以让网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在网络上出现,围绕群体性事件,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引导网上舆论。近两年来,广大党政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通过“开微博”搭建诉求表达新渠道,塑造亲民形象,积极引导舆论的做法,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肯定和回应,他们也成为了意见领袖中的特殊群体。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

【注释】

①喻发胜,王晓红,陈波:“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179页。

②昌业云:“浅析我国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政策范式转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22页。

③陈联俊:“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87页。

④陶文昭:“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崛起与挑战”,《人民论坛》,2012年第6期,第24页。

⑤陶文昭:“重视互联网的意见领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0期,第29页。

⑥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学术论坛》,2008年第4期,第36页。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群体性   领袖   机制   意见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