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以下简称:网群事件),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端于网络,由某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引发,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聚焦某一主题,制造社会舆论,引发民众大规模响应,将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一些负面的“网群事件”,可以像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群体性事件一样,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例如湖北石首事件、广东乌坎村事件、江苏“天价香烟”事件、陕西“微笑局长”事件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反响越来越热烈、政府引导越来越难,因此,探讨如何应对网群事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领袖是网群事件演变的重要推手
网群事件不仅是信息时代的衍生物,而且是当前政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者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一般认为,现在大约有10种最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BBS、贴吧、新闻跟帖、微博、QQ群、网络意见领袖、在线调查、在线访问、网站时评、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排行等,这些都是传播并影响网络民意的重要载体,其中笔者认为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最不可低估。
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互联网上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广大网民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网民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他们一般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介入了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事实上,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地“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由他们传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公众,“两级传播”模式如下: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网上和网下的互动性,大多数参与信息传播的网民获得的相关信息,并不是直接来源于一线,而是来自那部分与媒介关系密切,频繁地接触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介,对事态了如指掌的网络意见领袖。很多网民都是从他们那里间接地获得了和群体性事件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有很多信息即使直接传达到受众,但由于人们的依赖、合群、协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的改变。不仅如此,意见领袖的观点也活跃在各大贴吧、QQ群等,并被社会各个阶层的网民以微博、QQ签名、博客等各种形式急速扩散开来。这也就是网络意见领袖能够推动网络舆情演变激化,并成为重要推手的原因。
缺乏互动是应对网群事件乏力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说网群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与意见领袖缺乏互动无疑是应对网群事件乏力的最主要原因。
第一,缺乏互动最终会表现为政府对民间网络舆论场的失控。在前网络化时代,政府和主流媒体起着“把关人”的角色:即政府和主流媒体会根据公共利益和主流价值观的需要,牢牢控制向公众传递的信息内容,信息传播的流向是自上而下,进而形成了所谓的“官方网络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里,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和权威解读等方式,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
而当前“把关”行为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在网络中,权威主要是以网络意见领袖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信息流向一般受众的中间环节,主要包括一些专家、名人、论坛版主等。随着某方面信息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意见领袖由于熟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或者直击新闻事件一线,往往能够发表一些揭示事件真相,或某种程度上具有说服力的意见,进而把大多数网民吸引到某一话题上来,进而把网络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进而形成了区别于“官方舆论场”的新权威。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政府权威被网络解构了,事实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舆论场:“官方网络舆论场”和“民间网络舆论场”,其中“民间网络舆论场”是指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知名博主、论坛版主、草根网民则成了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
目前,在网群事件萌芽并扩散的过程中,政府和主流媒体大多仍然缺乏对此类事件的足够重视,即未能充分认识到“官方网络舆论场”事实上会逐渐被“民间网络舆论场”解构、侵蚀、形成对峙直至完全失控。同时,在某些网群事件中,政府和主流媒体也很少积极回应网民对知情权的诉求,更缺乏从深层次反思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对待网络意见领袖这个关键问题上,传统媒体和政府应对无疑是非常低效的。而广大网民也表现出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质疑甚至极其的不信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匿名交流,人们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交叉感染,更容易让某些极端化的网络意见领袖走上前台,加之很少有政府会主动去关心网络意见领袖提出的“议题”,积极回应的时候还很少,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甚至采取不理不睬或者直接封IP地址等做法,此等做法,只能是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全面失去了对“民间舆论场”的控制。
第二,缺乏互动是网群事件演变激化的最直接诱因。官民两大网络舆论场关注的议题各有侧重,有相当的差异性。“官方网络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重大题材上占据统治地位,而“民间网络舆论场”在官员贪腐、贫富差距、社保医疗、食品安全、城乡差距,特别是有关农民工、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这类民众关心的话题上,更容易吸引网民的关注。促成对“民间网络舆论场”的失控,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往往是一些官员和政府的负面信息,或者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敏感信息等。这些负面信息大多直指官员的腐败、政府的违法乱纪行为,以及关乎老百姓民生的住房、医疗、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或揭露出来的某些火爆事件。
官民两大舆论场的主角分别是政府和广大的网民,而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充当政府喉舌的新闻机构和网络意见领袖。群体性事件的激发,事实上演变为主流新闻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对决。在某一负面信息或敏感信息出现的同时,意见领袖往往首先设置网络议题,也就是说最先发表自己见解的不是我们的政府和主流媒体,而是散布于各大论坛、贴吧的意见领袖们。长期以来政府形成的错误执政理念,使得政府和主流媒体表现出的缺乏互动、滞后、躲闪等无疑是更加激发了矛盾,错过了把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最好时机,进而失去了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对民间网络舆论场也失去了控制。从某一敏感事件在网络上发生,政府和主流媒体就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反倒是网络意见领袖屡屡“攻城略寨”,在短时间内吸引了相当多数网民的眼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事件的关注与讨论中来。某一社会现象最终是否能够演变为舆论客体,被大多数网民关注,很多时候有赖于“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发动。①
从最近几年报道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有少数网络意见领袖是缺乏自律和政治责任感的,他们往往罔顾事实,从自身的喜好和价值判断出发,发布一些未加核实的假消息,许多网民不加怀疑地迅速转发转载,这些都会加快“民间网络舆论场”的沸腾,进而引发舆论动荡,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与和谐。尽管有很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网络意见领袖问真相、问政于当地政府,但政府及时表态回应的时候寥寥无几,这些都加速了事件的演变与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