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众路线所存在的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需要了解现阶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几乎都体现出一种理论困境。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我们党到目前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群众路线本身的重要价值所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充分的论证。但是现阶段的突出问题就是群众路线自身所体现的和谐性很难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部门党员、领导干部以及群众对于群众路线的重要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知,从而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偏离群众路线的现实。
在和谐社会和群众路线的衡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种冲突局面,具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群众路线中所采取的部分群众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群众路线自身的特点所致,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多人认为这一特征同和谐社会构建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群众路线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主要是指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并没有一个标准规范化的程序,更多的是依靠群众自身的理性觉悟和自觉认知,而在这种主观性因素指导下所产生和参与的政治活动,有可能就会出现和相关法律政策相违背的局面,而导致最终该路线所体现出的不确定性。而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主观性非理性的活动多少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就本身来说,政治活动和其稳定性并不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政治活动参与的过多有时候相反会破坏其存在的稳定性而导致矛盾的激化,而从这一方面上来说确实是跟和谐社会的构建宗旨是不一致的。而就是源于这一方面的认知,有些人就认为,由于群众路线过程中群众活动会导致过多的政治参与,而这种参与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一定的障碍。和谐社会构建要求的是一种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的社会,要求所有因素以及所有内容都体现出一个和谐性,群众路线由于导致的政治参与造成了某些因素上的不稳定不和谐,所以需要加以克制。
笔者认为,这种认为两者之间只是存在矛盾和抵触的对立观点并不准确,相反应该呈现的是一种竞合的局面。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指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全面贯穿的历史任务,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各类社会矛盾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只有不断地坚持走群众路线,实现对社会各阶层各种关系以及矛盾进行协调和整合,针对各类矛盾进行处理之后,社会所体现出的必然是一团和气的局面,而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只要出现社会矛盾,就必然会在广大人们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来最终实现解决。同时这种矛盾和抵触说也没有看到和谐社会构建和群众路线之间的一致性。和谐社会和群众路线本身实质上应该是一致的,因为两者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我们所要追求的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广大人们群众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的实现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在大范围内调动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汇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坚持的就是走群众路线,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脱离群众路线,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失去了最为根本性的力量和基础,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