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留守儿童生存危机及发展隐患

核心提示: 由于父辈进城而产生的大量留守儿童面临重大的生存危机和发展障碍。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是亲子分离、亲情缺失,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一系列连带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打外围仗”,更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为孩子解除心灵的伤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到城镇就业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趋势。对这些农民而言,他们离开的不仅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难以割舍、连接亲情的家庭。尽管进城务工对很多人而言有着高出农村多倍的收入,尽管他们离开家庭是为了家人享受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亲子分离、夫妻分居所带来的痛楚始终伴随着他们。更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父辈进城而产生的大量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亲情缺失,使他们的下一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和发展障碍。于是,我们也透过这种家庭关系的变化,看到了诸多由此而引发的现存的和隐性的社会问题。

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生存危机现状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岁以下儿童。全国妇联课题组撰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这些孩子中46.74%的父母都外出,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在我国,如此集中的、大规模的亲子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正常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的巨大冲击是史无前例的,与之伴随的生存危机渗入到留守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存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寄钱给家里,孩子的饮食和衣着与父母在家时或许变化不大,甚至有的有所改善。但在隔代监护和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成年人不仅需要照顾农田,还要负责孩子生活的一切,难免对孩子照料相对欠佳。其他人对孩子的照料往往只是吃住在一起,很难担负起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单独居住的孩子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事故接连发生,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学生意外伤害现况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高达46.8%,高于非留守儿童13个百分点。被动物咬伤、摔伤、车祸、溺水、锐器割伤等悲剧与其监护缺失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有的留守儿童时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女童遭熟人性侵害的事件也不断发生,后果严重。

学习方面: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加之没有成年人监督,学习成绩下降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孩子无心向学,甚至逃学、辍学。有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见闻和打工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他们向往着高的学历、好的工作,把努力学习作为走出去的途径。但是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把外出父母现在的职业当成了自己的理想;也有的留守儿童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打工挣钱,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还有的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妹,不得不放弃学业。

交往方面: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发生改变,他们与外出的父母关系渐渐疏远,而与现实生活中密切联系的亲属的关系相对密切。一些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与朋友和同伴的关系的紧密程度有所加强,但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交友不当,甚至被坏人利用或结伙发生犯罪行为。近年来从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整体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团伙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理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明显感觉到家庭生活的变化。在家庭气氛上,少有了父母在家时的和谐温馨,老人或其他亲属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暇顾及,致使孩子产生了强烈孤独感;在情感变化上,父母在家时吃住玩乐常有他们陪伴,与父母情感亲密又亲切。而父母长时间外出后偶尔回家,孩子感到高兴的同时对他们又会产生陌生感、距离感;在情绪上,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其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卑、寂寞、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油然而生,进而形成任性、暴躁、孤僻等不良性格;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存在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此外,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上由于父母缺位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一些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违纪、违规乃至违法事件不断发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留守儿   童生   隐患   危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