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核与非核”的中西对比

核心提示: 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著名的Cobweb Model(蜘蛛网模型),讲述国家自身架构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如蜘蛛网般错综复杂。但是别忘了,再复杂的蜘蛛网,也有一个网核

提起“核心意识”,恐怕不少人第一反应会是: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不可否认,以“代”为单位的“领导核心”的说法,已经广植深扎于中国老百姓的政治意识中。中国政府和执政党也明确并多次强调一个团结强大的“核心”的重要性。一些政治学者进一步指出,“核心”的说法,是中国一元化政体的自然延伸,从根本上为西方多元化政体所不容。从此观点出发,不难导出结论:核心意识为中国(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元化政体)独有。

形象地讲,这是学界一场关于政治秩序的“核与非核”的辩论。中国确实是“有核”国家,那么西方国家果真是多声音、多角色、多元平等参与的“非核”国家吗?事实恐怕比这种非黑即白的两分法要细腻复杂。本文试以美日两国为例,小析“核心意识”在这两个国家的表现。本文意图阐述的观点是:“核心意识”其实是大国治理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核心意识”的产生,确实与中国历史和政体密不可分,但“核心意识”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词汇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构筑新型大国的一块基石,并成为中国和其他大国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

核心的概念,如此深植美国人心

首先谈谈美国—— 一个将“尊重多元”标为根本价值的国家。作为一名常年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研究者,笔者对这一点有着切身体会。美国的教育系统,从小到大反复向学生灌输diversity(多元)和sharing(分享)这两个概念。故事也好,游戏也罢,不少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但就象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的根本价值还有另一面,就是强调leadership(领导力)和unity(团结)。就连接送小孩子上学的校车,也写着“Learn Today,Lead Tomorrow”(今天学习、明天引领)这样的口号,可见美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领军人物。各级学校的活动设置,如辩论、公众演讲、模拟审判、学生联合国等等,也着眼于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美国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号: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不少美国人会把这句口号贴在车后窗,提醒同胞们这个道理。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的总统制。看到美国多元化的人,往往强调其分权制衡的特点。这不假。但是,也要看到美国总统制是一种强调核心的制度。美国的总统,尤其是美国历史上公认的强力总统,都是利用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冲破阻拦,成就事业。美国建国已二百多年,产生了四十四位总统,但在时间捶打下,真正能代代相传的总统名字,个位数而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领袖。正所谓汉语所说的“疾风知劲草”。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即使当选,也很快会被历史遗忘 。

还要看到,从法律层面,美国的制度也给予了总统很多特权:和议会制民主不同,美国总统有更大的权力决定自己的内阁人选,对某些国会通不过的提案,可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出,还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决议(20世纪90年代初,老布什和克林顿分别多次使用该权力,维护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可以说,美国的总统制是一种明确的核心制。总统一经选出,是美国政府、国家利益、国家价值的最权威的体现者。美国民众对总统制给予充分信任,对选出的总统寄予厚望——正因为这个人是美国的核心。2013年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庄园会谈,之所以成为两国舆论的焦点,不就是因为这是两个世界大国的核心对话吗?而他们的谈话,会对当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以至于全球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人们当然有理由给予充分关注。核心意识,客观存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凤娇]
标签: 中西对比      非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