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民生热点 > 正文

“鸵鸟型”官员特征调查(2)

—— 官员自己怎么想,怎么看

“鸵鸟型”官员的形成原因

鸵鸟型官员深谙为官之道。对于鸵鸟型官员形成的原因,50.8%的人认为“官员倾向于将问题隐藏起来,是因大家都这么做,他也就那么做了”,另有49.8%的人认为这些官员是“迫于领导压力”,还有73.1%的人认为“出了问题就会晚节不报,不能安稳退休”,因此,鸵鸟型官员选择难得糊涂到功成身退。可以看到,周围环境造就了鸵鸟型官员。身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若不听领导的话,若不“保持一致”,就会影响前途。他们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若能够将问题高明地掩藏起来,人不知鬼不觉,就可高枕无忧了。

鸵鸟型官员内心脆弱。43.5%的人觉得“官员倾向于将出现的问题隐藏起来,是怕问题被别人看到,感到难堪”;36.3%的人指出“官员倾向于将出现的问题隐藏起来,是不想否定自己”。如此看来,鸵鸟型官员大多有一颗玻璃心,自我认知程度太低,面子又太“薄”。

以上都是受访者对于其他人的评价。但是,这些受访者自己的鸵鸟心态又有多严重呢?分析加进了人口群体特征的另一部分问卷,我们发现,随着行政级别的增加,学历的增加,工作地区行政级别的提高,官员抵御这些外因和内因影响的能力越强,鸵鸟型官员的几率越低,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鸵鸟心态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鸵鸟型”官员改变难易程度及建议

对于鸵鸟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69.6%受调查者坦言,逃避问题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75.5%的受调查者能够意识到,如果一直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了,群众就会非常不满; 78.7%的人认为鸵鸟行为会使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显然,官员也明白,问题矛盾搁置得越久、掩盖得越严实,问题就会越严重。而且,随着舆论监督体系的越来越强大,官员的鸵鸟型行为会更容易被发现和曝光。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后果,鸵鸟型官员要想改变鸵鸟的现状,容易吗?对于“习惯将问题隐藏起来的官员面对问题,难度很大”的观点,两成表示“非常同意”,五成受访者表示“同意”。显然,鸵鸟钻地,非三日之功。这些官员早已练就了掩耳盗铃的习惯,在“洪水猛兽”般的舆情面前处变不惊,在模糊的管理机制中得心应手,岂能因民众的不满就改头换面?

值得欣慰的是,有85.9%的受调查者认为,如果有更宽松的环境,官员们还是倾向于积极面对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一方改造鸵鸟型官员的乐土。在选拔干部方面,为敢担当、想干事的“狮子型”官员提供广阔的舞台,创造透明的、良性的竞争环境。在培养干部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心理疏导,解决鸵鸟型官员的心理包袱和后顾之忧,让他们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的建设,让鸵鸟型官员无处藏身。

另外,以上的分析或许说明,改变鸵鸟心态要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根基不稳大厦将倾,基层领导队伍的鸵鸟心态,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兰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周素丽(见习)]
标签: 官员   特征   调查   鸵鸟型官员   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