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评论版我们取得一些经验,领导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评论部的同志对这项工作也非常热爱、非常认真、非常努力。评论版开办大半年以来,总体效果很好,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都很关注也很喜欢。我们始终体现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呢?更加注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注重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张研农社长对办好评论版也作了多次指示,对我们的工作给与充分肯定,对评论部的同志和我,都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这块版。也正如杨振武总编辑所说,要顶天立地。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全面地传达中央的声音,另一方面要给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足够回应。贴近这个时代,贴近广大读者,是办好任何媒体的最重要的经验。如果远离时代,远离群众,会被时代被群众所抛弃。《人民日报》办报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
我觉得评论版最大的难点在于要聚集一批评论人才。因为评论作品基本是原创,评论写作往往比其他写作更难一些,要求我们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又需要对实际工作的了解。评论部的同志非常努力,无论在策划选题上,在编辑稿件上,以及版式安排上都在力图创新。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评论版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新闻工作者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站到最前沿,既要有足够定力,也要介入到新媒体发展中来
人民论坛记者:您刚才提到,媒体人在媒体工作中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顶天立地”,这是要求,也是追求。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媒体人也需要转型,您觉得媒体人应该如何走好转型之路,真正实现自我的革新与超越呢?
米博华:确实是这样。新媒体的出现,使舆论引导的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个新事物;对你们这代人来讲,恐怕这也是个新事物。作为社会神经的末梢,新闻工作者应该在转型中站到最前沿,最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最能够反映这种变化,最能够体现这种变化。总结我这些年的体会主要有两条:第一,一定要有足够的定力。无论舆论生态和舆论格局怎样变化,党的新闻工作者为国家改革开放、为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点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怎样讲,对我们中国来讲,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按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蓝图。无论是我们这代人,还是我们的下一代人都不会改变。所以,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开展我们理论宣传、新闻报道,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职责。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定力又体现为,我们始终对国家的改革发展怀有一份责任。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我们主要以笔以纸以视频以声音来传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前途,对百姓的生活,对社会的稳定,对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也可以发挥作用。
第二,我们应该熟悉网络媒体,了解网络媒体,从而进一步地介入到网络媒体中来。那种对新媒体排斥的心理,我觉得是不对的。虽然,舆论生态发生很大变化,比若干年前我们的舆论环境更多元、更多样,甚至有时候会感到比较嘈杂,但是我觉得这正是我们中国的现实,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实。对我们来讲,熟悉新媒体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所有的新事物,无论对任何人来讲都有足够的吸引力。我本人也是一个网民,虽然我的工作是办报,但是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大家一样,我每天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我也发一些微信,但主要是同事们之间的问候,简单的交流。特别是无线移动通讯出现以后,人们可以非常便捷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互通互联,发表自己意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仅此一项,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便利。问题在于,新事物需要逐步地完善,包括对目前网络上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我们还是要高度的关注。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发展要科学规范、要依规监管。运用法治的思维,对网络当中好的部分加以弘扬和提倡,对网络当中消极的部分也要采取一些疏导的措施。加强监管和加快发展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