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个个重大工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
一次跨越长江、两次跨越黄河、穿越毛乌素沙漠……
9月28日,连接7省区、全长1813.5公里的浩吉铁路(原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
“浩吉铁路的开通,改变了过去我国煤炭资源由西至东、再经海运江运才能抵达华中的状况,是贯通南北建起的一条绿色的能源大动脉。”中国铁建铁四院浩吉铁路设计负责人艾厚文说。
一座座大桥盘活区域发展,一条条道路践行绿色理念,一个个港口扬起开放之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融汇在一个个大国工程的建设运营故事中。
——创新驱动先行,支撑发展新跨越。
2019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中国速度”再次圈粉世界。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在京沪线上正式开跑,树立了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新标杆。
根据市场需求,中国研制了时速350公里、250公里、160公里等不同速度等级,长编、短编等不同编组方式,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复兴号动车组系列产品,推动中国动车组技术处于世界领跑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一个个重大工程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神威·太湖之光”浮点运算速度达到每秒9.3亿亿次,使用的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阳江核电站,打破长期以来少数国家垄断,用上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神经中枢”;白鹤滩水电站,将装上我国在建装机容量最大的水轮机……
C919大型客机带动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项目研制和生产,形成潜力巨大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中国高铁的研发至少拉动30万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此外,还有“中国天眼”FAST、探月工程的研制,更铸就了大国重器和大国形象。
中国奇迹,源自奋斗拼搏,源于开拓创新。每一个重大工程的创新突破,折射出创新理念在中国日益昂扬,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追求绿色梦想,打造中国经济新动能。
一江清水送来绿色希望。到今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将满五年。
迄今,该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268亿立方米,保证了“从丹江口到家门口,从中线源头到水龙头”的水质安全,提高了受水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沉睡的河流恢复了往日生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快速下降得到遏制。工程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妥善处理跨流域调水与节水、治污及环保的关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沿线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在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优化配置水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刘文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始终贯穿绿色发展理念,向着绿色梦想不懈奋斗。
白鹤滩水电站从前期筹建到建设中,都在积极探索提供绿色能源和保护绿色生态的“双绿”之路;
西秦岭隧道采用钻爆法和硬岩掘进机相结合施工,既保证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着力建设生态文明。
——以人民为中心,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5300多万人喝上长江水,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受益于西电东送工程,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东部经济腾飞提供急需的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崇山峻岭竖起巍巍铁塔,悬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茫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一个个重大工程,传递着民生温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一个个重大工程凝聚中国力量,共创迈向复兴的光明未来
金秋九月,西藏林芝。伴随挖掘机的阵阵轰鸣,拉林铁路令达拿隧道顺利贯通。又一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隧道成功贯通,标志着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再次取得阶段性突破。
几千公里外,山东东营。C919第四架试飞,在检查航电系统状况中“画”出一幅“月饼”图。中国国产大飞机,离正式冲上云霄又迈出坚实一步。
大山深处,贵州平塘。“中国天眼”FAST,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即将开启高灵敏度观测的新时代。
……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符号,重大工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调整、服务贸易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指引与牵引作用。
实现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新突破,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制胜法宝。
面向未来,世界从重大工程中读取到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一桥飞架伶仃洋,万顷碧波展通途。
还有不到1个月,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将迎来开通一周年。
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2018年10月23日,大桥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句句铿锵,直抵人心。
面向未来,重大工程让世界感受到更多由大到强的中国智慧——
今年初,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区域着陆,并传回了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报道说,通过此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
嫦娥五号预计今年年底前发射;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面向2030年,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一张张重大工程时间表,传递出中国创新向尖端迈进的决心。
《华尔街日报》曾评论:中国“智造”的结晶,犹如一张张名片,让中国重新找到了全球发展中的坐标,也让世界重新定位了经济版图中的崭新中国。
面向未来,重大工程将汇聚起复兴路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
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但在全面小康征程上,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是我国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加艰辛更加扎实的奋斗;需要更多人投入未来的重大工程建设,共同驶向梦想的前方。
长江出海口,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无人驾驶车辆忙碌穿梭、巨型桥吊昼夜不停……来自长江沿线腹地的货物从这里被运送至欧洲、美洲、西非,甚至更远,见证中国与世界交融激荡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大飞机梦到航天梦……梦想汇聚奋斗伟力,绽放时代芳华,一幅迈向复兴的壮丽画卷正在铺展。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韩洁、齐中熙、刘羊旸、刘红霞、魏玉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