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贫困县摘帽后,还有哪些“隐性病”“拦路虎” (2)

 “拦路虎”:部分扶贫产业难以持续发力

受技术缺乏、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部分扶贫产业发展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增收效果,甚至出现“关门大吉”现象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重要保障。然而,记者在几个“脱贫县”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村遭遇扶贫产业难以持续、不能稳定发挥带动效应的难题。

西南某县的县委副书记告诉记者,当地一个脱贫村在后援单位支持下探索种植50亩百香果,是村里的扶贫主导产业。村上6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该产业示范区,但产业发展真可谓是一波三折!2018年夏季降雨较多,20亩百香果苗因被水淹而染上一种病毒,其他30亩果苗也被波及,50亩只好全部清理掉,目前正在补种新的果苗。

“为发展这个产业后援单位差不多已投入60多万元,但前两年销售收入不足10万元。最主要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光靠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生产管理相对粗放,效益不佳。”这位扶贫干部表示。

记者调查了解到,受技术缺乏、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部分扶贫产业发展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增收效果,甚至还出现“关门大吉”现象。

中部某县一个贫困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了蔬菜产业,还与当地一家大型零售企业签了长期供销协议,基本解决了销售问题。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利润偏低,300多亩蔬菜基地只生产了两年多就停产了。

村支书告诉记者:“最主要还是由于缺乏人才,留守村民对管理和市场都不太懂。”

“迎大考”:确保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贫困县摘帽后,还需“扶上马、送一程”,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当前我国正处于贫困县摘帽高峰期,“脱贫县”面临的困难存在共性,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带来警示。

受访人士认为,对“脱贫县”来说,摘帽只是“中考”,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实现小康才是“大考”。贫困县摘帽后,还需“扶上马、送一程”,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基层干部建议,结合脱贫摘帽阶段特征,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问题,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提升。同时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在特色产业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电商扶贫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一位县委书记认为,解决“脱贫县”产业发展难题,关键是要找准产业,更要找准品种、技术、市场和管理,并且一定要紧跟市场,适时进行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

广西大学中国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光辉认为,应构建稳定持续脱贫的监测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脱贫摘帽后巩固提升期的后续考核力度。

“该严管的务必严管,要加强政策实施效果‘回头看’,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防止出现甩包袱、撤摊子的情况。”一位副县长说。

基层还呼吁,要健全激励政策机制,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爱护关心。比如说,尽快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容错纠错机制,出台吸引人才的专门办法,对脱贫攻坚领域人才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待遇提升等方面给予特殊关照,鼓励大家在脱贫摘帽后继续奋战在基层一线。(记者姜刚、周楠、何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拦路虎   贫困县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