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2)

在考核验收上落实“4342”责任体系

精准退出是脱贫攻坚的成效体现。我们着眼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在坚持“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标准,使精准扶贫有了着力重点、精准脱贫有了检验标尺。同时,制定出台“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施办法》,明确了脱贫验收中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贫困户4方,乡级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扶贫工作站站长3方,县级党委书记、县(区)长、扶贫办主任和统计局局长4方,市级党委书记和市(州)长2方,对贫困户识别、退出、返贫真实性负责的签字背书责任,构建起了层层负责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

这一责任体系的特点和作用:一是强化了参与各方的责任心。签字背书就要担责,这样就倒逼市、县、乡、村各相关责任人对脱贫验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投入、认真核实,确保不出或少出纰漏。二是保证了验收的全面性。省里明确细化了贫困退出的标准,贫困县退出有1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有13项指标、贫困人口退出有7项指标,通过村、乡、县和市级四个不同层级的验收,有利于整体把握和考量,确保脱贫验收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三是体现了结果的真实度。我省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不仅有脱贫对象和党政部门参与,而且重视第三方参与,我们抽调省市县非党政机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媒体等相关人员,全程参与监督考核并进行第三方评估,防范和解决了层层加码、“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确保脱贫验收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客观。今年初,省里组织相关方面的力量,严格按照“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对2015年全省13个市州75个贫困县开展年度集中考核,有17个县(区)按我省的试行标准通过了初步验收,去年全省实现稳定脱贫128.7万人、比预期目标超出28.7万人。

在攻坚力量上构建“三位一体”格局

坚持开放扶贫理念,激活和调动各方力量,是脱贫攻坚工程的内在要求。我们围绕巩固和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认真贯彻执行“1+17”精准扶贫方案、扎实做好专项和行业扶贫的同时,高度重视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专门出台了《实施意见》,依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一平台载体,抓实抓好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民企陇上行”等社会扶贫工作,不断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凝聚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整体合力。

一是培育了特色品牌。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着眼推动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采取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强的措施办法,谋划开展了“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省检察院联系两当杨店乡灵官村等双联助推扶贫活动,探索创新“农行四融”(融通、融商、融资、融智电子服务平台)和陇南“互联网+”精准脱贫,以及兰州新区把双联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一推动力等特色鲜明的工作品牌,在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引领力。

二是凸显了帮扶亮点。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全国工商联等对我省58个片区县实现定点帮扶全覆盖,新增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证监会、中石化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资金1.5亿元;甘肃成为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确定的唯一对口帮扶地区,今年组织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1393户企业与1125个贫困村、63家商会与130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国工商联所属75家商会投资26.85亿元、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

三是打造了有效模式。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积极争取天津、厦门等发达省市对口帮扶我省贫困地区,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帮扶我省资金5.98亿元,厦门市援助临夏州资金1.1亿元、落实对口支援项目51项。同时,积极探索“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新路子,如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与武山县北顺村结对帮扶,形成了以“扶志、换脑、育种、造血、夯基”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模式,去年底武山县北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万元,比2011年底翻了两番多,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以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融合推进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突出联动性、实现扶贫力量从主要依靠省内力量向内外协作并重拓展,突出深入性、实现扶贫政策从顶层设计谋划和整体推动向持续落细落地拓展,突出实效性、实现扶贫效果从逐步脱贫向稳定脱贫致富拓展,不断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确保如期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甘肃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