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多边、双边外交场合,中国总理向世界传递了这样的理念:中国愿将自身发展融入全球格局,找到利益契合,实现合作共赢。李克强的这种诚意也得到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回应。在苏州,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合作机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成立时,有人觉得这只是中国的“权宜之计”,还有人担心中东欧国家被迫“屈服”于中国的影响力,“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想法都是错的,我们和中国的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国是我们长期的朋友”。
要实现“义利外交”,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实务中的精准把握。李克强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以临场急智提出产能合作与哈方经济规划相对接,被哈总统盛赞为“李计划”。此次在与马来西亚总理的会谈中,他把握对方关切,提出将中方技术与成本优势同马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相对接,积极探讨开展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建设、马来西亚南部铁路建设等合作。在与爱沙尼亚总理会谈时,他精准地切入波罗的海高铁项目,会谈后当即布置国家发改委迅速与对方对接,加快推进相关合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超级推销”,李克强带动中国装备尤其是高铁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中国经济和国内企业实实在在获益。
三谋民利。
外交不仅为国谋利,更为百姓谋福祉。李克强总理所信奉的“行大道、民为本”,当然少不了外交这一环节。从安全到便利,民生民利投射到外交领域的方方面面都要关照到——“克强节奏”的繁忙外交穿梭,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去年4月三亚骄阳高温下的一幕,可视为李克强“民利外交”的一个经典注脚。当时,李克强为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访华举行欢迎仪式刚刚结束,他便打破外交常规,站在红毯上现场向阿博特了解马航MH370航班的搜寻情况,因为机上载有154名中国公民。此次在马来西亚,李克强会见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时宣布,中方将出资2000万澳元,推动有关国家继续对马航MH370航班搜救工作。他说,中方这样做主要本着对“人”的最大尊重。
签证便利化这一涉及中国公民切实利益和感情的事,一直是李克强忙碌外交中“盯住不放”的议题。在各个外交场合,他不仅每每“超级推销”为国家争利,也在出入境等诸多事务上竭尽全力为中国公民争取方便,为国民谋利。此外,李克强也多次向各国传递中国人出境旅游的意愿,并指出中国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总理的话,有效地在国际上塑造了中国游客的正面形象。
李克强总理施政重点之一,是推动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产业等“高大上”的领域,也体现在对老百姓日用消费品的关切上。李克强不止一次说过,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还是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自由。事实上,他本人就通过出访和各种外交合作机制,把越来越多的“全球福利”带给国内老百姓——巴西烤肉、哥伦比亚咖啡、中东欧的葡萄酒和乳制品,当然还有韩国的泡菜和参鸡汤。
高规格、高密度的总理外交“克强节奏”,究竟忙些什么,现在你清楚了吧!(常忆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