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政策解读 > 正文

对话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 精准扶贫的更大功夫怎么下(2)

 “六个精准”如何做到

记者:如何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

刘永富:扶持对象精准,必须在建立“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上下功夫,要让群众和扶贫对象知情并参与进来,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

项目安排精准,必须在健全“扶贫项目决策机制”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现在,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已经下放到县,省市扶贫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资金使用精准,必须在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做好资金监管,提高使用精准度。把扶贫资金安排与减贫成效挂钩,加大按扶贫成效分配资金的比重。指导县级建立扶贫项目数据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发挥好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作用。

措施到户精准,必须在完善“干部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落实好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防止“扶农不扶贫、富县不富民”。

因村派人精准,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必须在“选派使用机制”上下功夫。第一书记的人选,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中选派。第一书记任职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脱贫成效精准,必须在落实“扶贫对象退出机制”上下功夫,实现精准脱贫。通过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要对贫困县“摘帽不摘政策”,鼓励早脱贫,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导向。同时必须明确,脱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宣布出来的,防止“被脱贫”。

记者:“四个一批”有哪些具体行动计划?

刘永富: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这样做还有利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具有暂时性特征,只要帮助他们解决医疗费用问题,这部分人就可以通过发展生产或外出务工做到脱贫。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国务院扶贫办   扶贫   功夫   对话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