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方式出新招,“利剑”涤荡国企腐败
十八大以来,巡视一直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2014年,专项巡视这一“短、平、快”的巡视方式从一、二轮试点到三轮全面推开,用时比原先常规巡视缩短近一半。今年第一轮巡视,又创造性地采取“一托二”的形式,每轮一个巡视组巡视两家单位,将每轮被巡视单位的数量翻了一番。
采取“一托二”方式后,仅以每轮巡视26个单位来算,今年被巡视单位的数量将达到78个,有望比2014年翻一番。目前,一共有53家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15家中管金融企业,按此进度,完成这68家企业巡视全覆盖的任务游刃有余。
高波分析,中央巡视组不断出新招,今年又采取“一托二”的新方式,足见其对巡视规律有了充分把握,旨在通过这一新方式深入研究同一类型企业的历史文化和行业特点,寻找具有共性的腐败问题规律。
“应该看到,对国企的巡视和对党政机关的巡视有较大差异。对企业反映的腐败线索,多集中在经济领域,更需要有对公司法务、合同、企业资本运作等方面驾轻就熟的专业干部。”高波分析,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2015年第一轮巡视组副组长名单中,出现了李东序、赵小平、时希平、刘怡、国一民、杨坚、郜风涛、马力强、李志群和孙来燕10位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和辛志光、赵树林、陈琼和李英4名“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监察局长的名字。
据悉,此轮巡视还加大了专业审计人员参与的力度,这些都是中央根据巡视国企特点作出的创新性部署,既解决了“一托二”工作量翻番后巡视人员亟待扩充的问题,又发挥了新任副组长的从业优势,可谓一招妙棋。
深挖国企腐败制度性原因,为深化改革护航
有媒体报道,刚刚落马的一汽集团“掌门”徐建一,曾两次在公开场合掌掴下属。辛鸣评价说,从公开曝光的案例可以发现,一些国企的“家臣化”倾向比较严重,有些国企领导以“家长”自居,大搞“一言堂”,决策权掌握在“一把手”一人手中,企业“三重一大”制度形同虚设,甚至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不惜拿国家利益做交换,假借并购重组贱卖国有资产,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他分析,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企领导的双重身份,使这些人在处理企业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时定位扭曲:面对市场,他们是职业经理人;面对政府,他们又以官员自居,身份随意变换,哪个对其有利就用哪个身份,对这部分企业高管的管理出现了困难。
“按理说,同样是副部级干部,当一个部委的副部长和当世界500强的董事长,工资待遇应在同一水平线上。”辛鸣说,“但实际差别很大,有些国企高管年薪上百万还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的贡献大于所得,一些腐败分子把国有资产当成家产,想方设法损公肥私。因此,要解决国企腐败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和监管模式上找到病因,对症下药,为深化改革开路。”
高波建议,将对国企的巡视工作专业化、常态化,用专项巡视这一机动灵活的方式起到“震慑常在”的作用;同时通过巡视找出国企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总病根,从体制机制上对国企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很多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掌握着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资料,如水、电、油、气、通信、交通等,因此,要通过抓国企反腐‘让人民群众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提高国企服务群众的质量,更多地分享国企改革的红利,从而获得更广大群众的支持。”高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