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各省份2014年信息公开工作的“成绩单”集体上网晾晒,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国务院要求和督察下,国家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集体在中国政府网上晾晒全年的信息公开成绩单,接受社会监督。信息一经发布,立即吸引了众多眼球。截至发稿时,参与点赞评判的达3万人次,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报告称,这样首次大规模集中晾晒“成绩单”,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创新。
此轮晾晒不但规模空前,而且格外赶早。按照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信息年度报告需在3月31日前发布,而在往年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部门“误点”。但今年,由于国务院办公厅严格督察,各部门“交作业”的时间大为提前。
点赞
哪些报告“走心了”?
一些部委和省份的报告内容较详实,被公众称为“走心了”。例如教育部、卫计委等。
交通运输部则赢得了“最图文并茂”称号,报告中“贴心”地附上了大量网站截图,展示对应信息在自家官网的位置。
甘肃、安徽、北京等地的报告也被认为“充实有料”。
有的部委主动自我揭短,博得了本轮“最实诚报告”之称。如国家林业局提出“信息发布时效性差”“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更新不够及时”;审计署提出“公开的审计信息可读性和通俗化有待加强”;辽宁省政府提出:“个别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检索功能不强”等等。
点评
专家建议第三方评估信息公开
尽管近年来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集体“求表扬”尚嫌过早。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9月通报全国2013年度“信息公开”十大案例中,有九例是政府机关没有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法院判决撤销被诉政府信息公开答复,责令被告重新作出答复。
即便在信息公开推进较好的上海市,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也持续高位,行政机关败诉率高于全市平均值,占败诉总量的26.5%。在重庆市,该市人民法院第五中院行政庭庭长邓莉说,今年一季度该院新收涉政府信息公开案件79件,占新收行政一审案件的61.24%,较2012年全年的9件增长7.7倍。政府信息公开类案件已成行政审判的重点。
“由此可见,实践中政府信息公开现状仍不容乐观。政府机关给自己打高分、点赞,可能并不符合实际。”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鹏说。
他认为,多炫“成绩”少谈问题,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等作风之弊,从心理上没有把自身位置摆正,没有把公众当裁判,而当成了自己的“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