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
在习近平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着眼于现代化的,并以现代化为落脚点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国家治理离不开现代化,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横跨了半个多世纪,有着两条明晰的逻辑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从“四化”到“五化”。在20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地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毛泽东从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开始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地把“四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并不受到重视,反而被冷落并不时遭到批判。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重提“四化”,更加重视“四化”建设问题。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其《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四化”之后提出的“第五化”。
第二条线索是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四化”之后,毛泽东随即把“四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通过“四化”,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强调现代化的各方面建设问题。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此后,这样的内涵规定一直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所沿用。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增加了“和谐”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诸领域的基本要求。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两条逻辑线索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第五化”以及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构成的“四化”,这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化”相比,它们形成两个不同的层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居于目标性、总体性的层次上,具有统摄的作用;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五化”以及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化”,居于手段性、方式途径的层次上,是为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服务的。
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一个具体的现代化,毫无疑义,它从属于社会主义。这突出地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性质。世界上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西方国家走的是对内剥削压迫、对外扩张掠夺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现代化在本质上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依靠的是全体人民的团结、智慧和力量,在本质上充满着和平与和谐。
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达到了现代化的最高层次。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形态解构为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密切联系)、上层建筑(离不开相应的意识形态)这两个主要方面,“四化”主要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面探索现代化;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由此可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框架,“四化”和“第五化”是由浅入深地探索了现代化所包含的两大层次。如果只有“四化”则是不够的,现在,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化”的提出,使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整体认识臻至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