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政策解读 > 正文

社科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换挡期”(2)

第三,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各项制度安排,并及时转换政策体系。十八大开启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文化市场环境,将适应现代工业化发展要求的会计制度、工商管理制度、统计制度、财税制度调整到也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上来,促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将主要服务于改制需求的政策系统调整为服务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系统,构建起一个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政策环境。

充分估计文化产业发展的复杂性

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完成“换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有相当的难度,还要走较长的道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而制定的主动政策,而不是经济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文化产业与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兼容。我们经常感受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宣传文化部门热而综合经济部门冷,原因就在此。事实上,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没有为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好规划,没有为向这个具有若干新的经济特性的新兴产业提供必要而特别的公共服务做好准备。这些年来经常谈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权交易难、投资贷款难等问题,也都与相关服务机制的缺失有关。至于很多地区领导片面追求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则更是将文化产业纳入工业化评价系统,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市场的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具体机制甚至是技术性的设计,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可能长期与目前的经济管理系统处于或紧张或脱节的状态。我们需要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文化企业的日常运行需要出发,不断发现、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完善市场环境。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文化产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依然是内容提供,而在内容提供环节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国有文化企业,尽管已经转企改制,但离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难以脱离传统的“主管主办”模式,从根本上说还是没有解决如何认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利用资本的力量引导内容生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政府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合乎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政策信号并未足够清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会长时间地生存在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和政治体制的现实需要之间,处在不断纠缠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复杂环境中。但我们坚信,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唯一途径,而改革就是市场取向的。我们要抢抓机遇,始终从市场中汲取发展的动力,以改革开拓发展的空间,突破体制转换困境,摸索出一条稳健的发展道路。

(本文节选自《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有删改,标题系编者所加。)

上一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