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 同事眼中纯粹的学者
与她作为总理夫人的低调相比,程虹的另一个身份在学术界却声名远扬,她被视为顶尖的美国自然文学研究专家。早在中国社科院读博士时,程虹就开始专研美国文坛新流派自然文学。当时师从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一凡。后来,程虹又曾在美国布朗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她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评述美国自然文学的著作《寻归荒野》,翻译了美国自然文学经典《醒来的森林》及《遥远的房屋》等一系列著作。同程虹有着十几年接触的译丛编辑李学军表示,程虹的认真和纯粹让人非常感动和敬佩,“那么多动物植物的生僻名字,有些鸟的名字,连中文我都不认识,为了一个字,她会查阅英、汉字典,百科全书,辞海,辞源,一定要弄得清清楚楚,现在这样的学者已经很少很少了。”
程虹早前在谈到译著体验时表示,在这个信息发展极其迅速的时代,当人们甚至是一路狂奔,急于抵达终点时,她的行动显得慢了,因为“文字工作要慢功”,“做学问要精”。
在程虹的理念中,高校教师应当重新拾起属于文人那份对学术的崇敬及对于治学的执著。她怀念充满理想主义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老师们淡泊名利,学生们在课间讨论的是王维的诗歌。她说,只有老师不浮躁,才有可能培养出学风踏实、做人端正的学生。
她认为,做学问需要静心和定力,需要坚守和沉淀。这些东西无关短期的功利和时髦。而正是这份定力,让她最终获得学术上的成功。
‘教书育人’ 学生心中的十佳教师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作为首都经贸大学的一名教授,程虹还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在一次校内讲座中,程虹引用《论语》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阐述自己对学术和生活的态度。她说,“为己”就是找对自己的学术兴趣,提高自身的素养,坚守学者的操守,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慢慢前行;“为人”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在一次讲座中,程虹讲起“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说起那些丛书时,程虹如数家珍,具体到哪些书有几个版本,版本之间有什么区别,文笔、段落、书名典故,她都能信手拈来。往往一个封面、一个标题、一幅图片,她都能引出一个故事。这让年轻老师惊叹。曾有老师请教程虹如何做到文献信手拈来,把握自如。程虹的答案是,用传统的“笨”方法——数不清的读书卡片。
多年来,她屡获各类教学奖项,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涵盖了从本科生至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精读、泛读、演讲、听力、教材评述及新课开设等诸多领域。
在教书育人上,程虹两度被学生选为学校“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首都经贸大学优秀任课教师。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北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近年来,程虹一直在主持研究“自然文学与生态批评”项目。获得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及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等项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