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谨防误读“中国梦”

传播话语策略研究

核心提示: 中国梦正在成为中国的一个新标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彰显需要运用话语对比策略

中国梦从话语体系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为全体国民树立了一个值得追求超越并积极践行的理想和目标。话语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话语方针和运用的话语方式方法,复杂性是话语策略形成和存在的土壤,灵活性是其灵魂,迂回性则是话语策略的重要表现。

正反话语平衡,说明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梦的传播宜采用传播学中的“两面提示法”,即运用正反话语平衡策略,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即说明中国梦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即阐明中国梦面临的挑战,籍以消除传播对象的心理反感。

经过9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步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复杂因素正在汇聚和加剧,另一方面是国内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执政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社会意识领域消极性现象有蔓延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讲清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受众才能够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自觉地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国家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内外话语相应,做好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

中国梦正在成为中国的一个新标识,它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塑造共同理想,激发全体国民的创造活力;对外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共识,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由于传播理念和话语方式上的差异,国外媒体和舆论上出现了诸如“帝国梦”、“雪耻梦”、“敛富梦”等对于“中国梦”有意或无意地曲解甚至抹黑的现象,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误读“中国梦”的论调。这种误读固然与外媒的国家利益观以及冷战思维的影响有关,但也与我们选择的传播话语策略直接相关。

国内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强调民族复兴的话语内容较多,但缺少论及中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的传播话语,未能有效回应全球社会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的期待。在对外传播中,传播主体仍习惯于运用概念的界定和阐释这种硬性的话语传播方式,而不善于选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软性新闻和故事报道等传播方式。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当学会适应外国人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模式,运用宣传片、纪录片等具象的作品及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运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好中国声音,将开放、进步、智慧的中国展示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