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化角度建设H村的问题与建议
H村文化建设虽说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一般都处于欠缺、萌芽或待开发状态。由于该社区内部居民的综合素质比较低,自我认识不到位,不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整合社区内部资源,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共同进行社区建设。即由于缺乏居民合作参与性的人文背景,H村无法有效整合内部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源,建设新人文背景下的乡村社区。
缺乏对本村生存、发展外在环境结构的深度理性认识。建议开办乡村文化活动室,培养学习习惯,重新整合当地居民的本体文化价值观。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KSSP在印度克拉拉邦“人民科学运动”的某些做法。在社区建设自愿者的帮助下,在乡村居民之间用他们熟识的语言来宣传科学知识(关于人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先从讲解、展览、传播科学信息等开始,然后建立科学知识协会,开展培训促进居民间的互动式学习,后来再发展到对环境、发展、健康、教育等一般问题的讨论和关注。认识到以市场文化为核心的“现代”社区建设模式的局限性,挖掘、整合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找到适合本社区建设的最佳途径。
缺乏社区归属感,合作精神不足。首先,建议以乡村经济合作化(农业产业化)促进社区居民的合作意识。通过帮助该社区居民成立养殖业协会,再造该社区的组织机制,如发展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各种业缘、趣缘团体等,为该社区提供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生活预期,让居民以长远预期取得短期行为,从而充分发挥民主自治的作用,增加居民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生产生活互助合作,来提高他们单家独户提供不了或提供起来不经济的、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合作方式还可以增加他们生产生活本身的乐趣,培养、提高“公德”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乐施会在云南省禄劝实施项目的经验。H村可以建造文化设施及采购器材为载体灵活运用CO机制,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一种“赋权”模式。赋权模式就是项目办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起商量文化设施该建在哪里,怎么建,建了怎么管,谁来管,这些事情都让村民来决定,如果有分歧就多次讨论、辩论,意见无法统一就投票解决。乐施会认为乡村居民是解决社区建设问题的主体,各种机构只是社区发展的协作伙伴。只有以社区为主体的发展,全体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发展才有希望。因此,参与式发展模式才是有生命力的,包办代替式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建议充分开展适合乡村居民生活趣味和欣赏水平的文娱活动和制作艺术作品。让农民自编自演自我欣赏自己的文娱活动,开展与当地劳动生产密切相关的、农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为村民享受自己生活的情趣和品味生活的意义提供一个平台,积极组织并加以引导,增加农村生活的意义,提高村民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
最后,为乡村节日或庆典建立专门的场所,促进村民形成主人翁意识,并且村民自己撰写村志、村史,为居民在变动的世界中寻根,让他们感到本体性安全,共建社区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乡村居民行动的未来预期,有效限制本社区内部的不良行为,而且可以从本体上让本社区居民感到安全,心灵上找到安慰,从而减少他们的担忧与焦虑。
社会活动较少。建议开展大量的社会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使他们的农闲时间生活变得充实而有价值,生活本身蕴含的意义更加丰富。主要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性活动(包含经济型合作和文体活动)。例如,组织棋类比赛或歌咏比赛,不仅能有效提高竞赛双方内部的合作能力及组织能力,同时能提高村民的一致行动能力,而且会为优胜群体带来集体荣誉感;又比如,组织不同村小组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性竞争游戏,可以为优胜者提供荣耀资本。让不同层面的乡村居民自己组织参与社会性竞技活动,使乡村民从温饱生活中更快地进入到精神享乐和社会福利中。
(作者单位分别为: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责编/韩露(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