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
2006年,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2013年7月,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曾多次到过西柏坡的习近平,重回西柏坡,重温“进京赶考”,重新沐浴信仰之光。
他说,我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
这一次,他思考些什么呢?
也许,他在思考,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交汇点上,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如何把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也许,他在思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需要付出哪些艰辛努力;
也许,他思考的仅仅是怎样着眼当下,把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推向深入……
无论如何,他思考的核心都离不开这一点——共产党人怎样更好地承担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考题之二:作风“篱笆”扎得严不严?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
1983年夏,河北正定县农村,一辆吉普车陷在泥泞里。
有干部见村民走了过来,便请帮着推车。不料,见是当官的,村民不仅不推,嘴上还骂骂咧咧。
那位干部正要发火,一旁的新任县委书记习近平一把拉住他,说:“群众为什么骂人?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不久,正定县改进领导作风六项规定出台。
正定老干部程宝怀说,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与当年正定六项规定体现了同样的革命传统。
翻开30年前那份文件,作风俨然成为关键词。“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还有限制会议、接待等活动的要求,历历在目。
令人感慨的是,上面赫然写道:“对各种不正之风,要坚持原则,敢问、敢顶、敢管,敢于碰硬。”
更令人感慨的是,30年时光飞逝,当年那种勇毅依然萦驻于怀,呼之欲出——
如今,当共产党人踏上赶考的新征程,重点审视的还是作风。
先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随之,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作风,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
作风,看似平常,又与群众息息相关。
用“延安作风”打败蒋介石的“西安作风”——毛泽东这句话,道出了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奥秘:以优良作风赢得人心、赢得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