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正在介绍电子护照
新华社记者 陈 飞摄
一段时间以来,护照“含金量”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词汇。有些人抱怨,中国大陆护照的“含金量”低,免签的都是些穷国,想去发达国家旅游,办签证要看人脸色,有时比工作面试还紧张。远的不说,与香港、澳门地区的特区护照相比,似乎也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中国护照的“含金量”真的那么低,真如有些人所言“差远了”吗?笔者认为,仅从免签国家数量来衡量一国护照的“含金量”恐有些片面。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到底在哪儿,如何提高中国护照的“含金量”?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一找答案。
中国护照
普及度提高
中国护照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但那时候,护照仅为外交官常驻外国或是领导人出访时所使用,与老百姓的生活基本上关系不大。改革开放之前,出国还是件令人艳羡的事,中国护照的使用者大多是因公出国的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人员。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开始持普通护照因私出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自助游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许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人们“吃惊”地发现,中国游客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中国内地居民累计出境人数只有约28万人次,而2013年一年时间,内地居民出境已达9800万人次。
中国护照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促进者,从过去的庙堂之高到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被上亿人次使用,惠及人民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