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腐新战略(3)

惩治腐败:全面且坚决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较大可能跳出以往的覆辙,跳出“查不胜查”的怪圈

十八大以来的一年时间里,新领导班子的反腐败重点日渐明朗,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是“抓大不放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相对于此前多年侧重于打“老虎”(即查办大要案)的策略,这个策略主张当然是科学的。一年来,人们普遍强烈地感受到,打“老虎”的力度加大了,频度加快了。

为了切实加大惩治力度,中央纪委、监察部还迅速调整了内设机构,增加了两个案件检查室,扩大了办案力量;此外,加大了对派驻机构和巡视机构的监督和问责力度,改进了巡视工作方式,包括巡视组长人选的确定时机,以提高这些监督力量发现问题的效力。实践证明,这些新举措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大量“苍蝇”级的问题,则归入作风建设范畴予以治理。一年来,通过“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般的认真工作,通过抓早抓小,通过持续的监督检查和及时通报处理,作风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且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拉关系、公款消费、请客送礼、铺张浪费之风受到明显的抑制,高档餐饮、奢侈消费、豪华礼物往日风光不再。

能否把“抓早、抓小”进行彻底,是取得反腐败成功的第一道关。一年来的反腐工作和作风建设实践显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所说的“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的可信度已大为提高。可以预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甚至有较大可能跳出以往的覆辙,跳出“查不胜查”的怪圈,有望进行到底。

预防腐败:制度化、系统化

通过系统制度预防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或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是取得反腐败成功的关键战略

当今世界上少数已经取得反腐败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大部分国家不成功的教训都表明,通过系统制度预防以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或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是取得反腐败成功的关键战略。应该说,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源头治理”思路以来,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制度预防腐败的实践。但是,这些工作大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取得的预防效果也十分有限。一些预防实践甚至取得了相反的效果,不但没有改变腐败丛生的事实,反而将分散的小腐败变成了集中的大腐败,以致于让人们失去了对制度预防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大都被设置了各种各样的笼子和边界,改革只能在笼子里进行。很多改革措施于是变成了“夹生饭”甚或“花拳绣腿”。

而十八大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变。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再次高举起了改革的旗帜,而且以全面改革代替早期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改革措施达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诸多领域,全面覆盖。很多改革举措一下子就迈出了很大的步子,令人鼓舞。《决定》中的有关重要改革精神已在前文中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即使仅以政治局新审议通过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来看,人们也可为其中的改革勇气和精神所鼓舞。以往此类规定之所以屡屡导致治理失灵,深层原因不在于具体的规定内容,而在于主导的思路出现了方向性偏差:不是通过彻底的改革以消除问题滋生的土壤,而是通过具体措施把各种特权予以了制度化,其中有关公务用车的部分最为典型。以往的几十个制度规定都没有触及“实物配给”这个基本方式,只是在维护特权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事后的监督检查。而《条例》则给出了彻底改革式的解决方案: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有了这样的改革决心和部署,持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显露出了可以治愈的曙光。

在新领导人的坚决领导和大力推动之下,十八大以来短短一年就完成了反腐败战略科学化的大部分工作。在这样一个科学新战略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终将战胜腐败的奇迹将不再遥不可及,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必将走出。这个奇迹若能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

责编/刘赫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冰曦]
标签: 集体   中央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