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法治论坛 > 正文

外交部发言人常受“夹板气”

中国外交部日前举办了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3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见证了拨乱反正后的中国外交自信成长的进程,的确值得纪念。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并按国际范式行事的一个具像、一个符号。它加深了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助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它拉近了外交与民众的距离,促进了中国立体外交、公共外交的生成。它更示范、带动了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不同部门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公民社会、开放社会建设。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社会的新到成员,而是成长为举世瞩目和尊重的大国。中国的意志对国际形势的走向产生着日趋重要的影响力、塑造力,世界需要更多倾听中国的声音、更深了解中国的主张。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变得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初创时期更加敏感、复杂。

今天的中国已步入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多元化的时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结合得更加紧密。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当好国家对外政策的喉舌,面临着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式、调整机制运行的压力。一个好的外交部发言人,不仅要胸怀世界,全面掌握对外政策,还需眼望国内,体恤民情民意。

世界最初是从北京建国门外的国际俱乐部熟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现如今,那幢米黄色的小楼早就淹没在高楼广厦当中,中国外交也已成长、崛起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外交。中国涉外事务的发声则由外交部独家统办扩展为外交、商务、国防、国新、中台、中联及地方外侨办等不同部门联合操作、统筹运行,构成中国日益走向成熟的大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改革创新从未间断,从一个具体方面体现着、代表着外交人顺应时势变化创立大外交格局的努力。将发布会频率提高到每个工作日一次,与相关部门和智库机构的专业化联合操作,开通“外交小灵通”微博,开展“走进外交部”活动,推动高级外交官们到互联网上与公众直接交流,一个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更为广义、开阔的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得到确立并且不断发展。

今天的外交部发言人常受“夹板气”。一方面,他(她)们站在国家发声的第一线,经常面对国外别有用心媒体的挑衅性提问,所发表的谈话有时被外媒断章取义地解读为中国对外政策变得“强硬”。另一方面,对重大敏感事件的表态受到国内公众密切关注,被不明就里的人扣上“软弱”帽子。这种内外落差恰恰反映了中国在上升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尴尬,中国外交从弱国外交到强国外交的漫长转变过程中必须经受的洗礼。

中国外交在很多具体问题、具体方向上都处于政策调整和深化阶段,主动运筹、积极谋划的特点日益突出,但却不是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的帝国思维行事的,绝非“强硬”或者“软弱”可以概括。对中国外交来说,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坚守价值、原则和底线的勇气与能力。而这种勇气和能力,就包括顶住偏见和误解的压力,坚持正确“义利观”,为中国外交真诚代言。

标签: 外交部   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