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提升政府公信力中存在的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贫富差距的扩大,对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巨大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成为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是好的,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国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亦不可小视,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但是,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导致了社会上较为普遍地存在“仇富”心理,人数众多的中下层对富裕阶层产生了仇恨心理,并且这部分人很容易将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归咎于政府工作的失误和欠缺,将其仇恨心理转嫁到政府身上,最后导致其对政府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政府在具体工作中不再会考虑其利益诉求,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困难。
维护民众利益的渠道不够畅通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我国政府历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开展行政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且十分注重畅通民众诉求的表达渠道、民众利益的维护渠道。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也相应地快速提升,在其利益遭受非法侵害之时,公众采取其认为合法的方式试图解决和维护,如果其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遭受阻碍,便容易对政府公信产生怀疑,逐步对政府失去信任。无疑,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在大部分民众利益得到维护的同时,由于工作的不到位、失误甚至是极少数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而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官员贪腐问题和其他作风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后,陆续有一批厅级官员因贪腐而落马,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信息,2013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7416件23939人,共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9747件13842人,涉案金额17.7亿元,其中共有87名厅以上官员因为贪污贿赂落马。②如此多的官员因贪腐问题落马,因职务犯罪案件受到查处,被广大民众认为体现了中央反腐败、改进工作作风的决心。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绝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上述高官的落马,被认为是中央“打虎”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民众相信中央反腐的决心,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但是,官员腐败问题和其他作风问题,对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
地方政府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不力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对地方政府以固定的经济指标体系进行政绩的考核,政绩考核的好坏影响地方政府官员是否能获得升迁,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唯GDP是论,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应对上级的考核方面,忽视了民众实际问题的解决,极少数地方政府没有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公开的范围、渠道、途径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行政程序、责任机制体制等方面尚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对政府公信力产生极大损害。极少数地方政府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搞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地方政府工作效率大受影响,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及其路径探究
狠抓政府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高层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习近平对反腐败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或批示,2013年1月22日召开的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对提升政府公信力造成了致命性影响。
当前,我们必须以抓经济工作的魄力和决心抓好政府廉政建设,保持政府行政的廉洁性,重塑政府公信。要在推进政府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构建预防和惩戒体系,借助网络、人民群众举报、日常廉政监察等一切有效途径,对政府行政中的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切实加大政府廉政建设力度。除了严肃惩处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腐败行为之外,要严格控制政府的“三公”开支,树立政府的廉政形象,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政府优良的作风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改革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和侧重点。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将GDP作为唯一的政绩考核内容、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不良竞争,以及部分地方政府不够重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等问题,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和侧重点。在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注重考核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状况,注重考核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形成“以民生民心论胜负”的地方政府间良序竞争格局。地方政府须在具体行政工作中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理念,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地公共服务,将政府政策向广大弱势群体倾斜,增强弱势群体对政府的认同感、信任感。同时,健全完善政府行政制度,包括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行政程序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并切实加大对政府行政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使地方政府不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中央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畅通民众利益的表达和维护渠道。我们无法保障政府工作毫无失误,也无法保障任何一名群众的利益都不会受到侵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切实加强政府工作,使民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表达、反映,在民众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使民众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当前,要着重规范信访制度,切实维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信访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认真落实解决。除此之外,建设好政府网络论坛,让民众可以在政府网站论坛中表达利益诉求,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及时做出恰当的回应,对能够解决且应当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予以认真解决,通过民众权益的维护赢得民心。
此外,司法审判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适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对民众的引导,引导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自身权益,对司法审判机关的裁决,政府应予以充分尊重,营造民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转引自刘波:“如何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经济观察报》,2010年2月26日。
②赵阳:“最高检:上半年87名厅以上官员因贪贿落马”,《法制日报》,2013年8月6日。
责编/韩露(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