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从家到家庭:跨越三个时代的艰难历程(3)

日本家庭关系演变对照

核心提示: 日本封建时代的家制度充满了不平等,且与儒家家族伦理格格不入。近代社会中以家长制、家督继承制、男尊女卑为核心的家制度从传统变成法制化的现实,反映出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社会改革的滞后性。经过战后民主改革,家庭真正实现独立,但家庭关系的弱化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战后至今:家庭从解放到弱化

确立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家族法,否定家对个人的控制,树立与此相适应的家族道德,这本应是明治维新的任务之一。然而它却被人为地大大延误,并导致近代日本步入歧途,直到战败后在外力的强制下,这场社会改革的任务才痛苦而又艰难地完成。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随之,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直接干预下,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旧的家族制度亦得到清算。1946年11月,公布了《日本国宪法》,就家庭、婚姻等问题在第24条中专门规定:婚姻基于男女双方之合意即得成立,且须以夫妻享有同等权利为基础,以相互协力而维持之;配偶的选择、财产权、继承、居住之选定、离婚以及其他有关婚姻及家庭之事项,法律应以个人之尊严及两性平等为依据而判定之。根据新宪法的精神,新民法(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就有关家族制度的内容(亲属编和继承编)进行了重大修改:首先,废除家制度,户主的权力、家督继承、隐居及有关家制度的内容亦随之被全部取消。其次,改革婚姻制度,保护成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权利;姓氏由双方协议确定;夫妻互负同居的义务。再次,改革继承制度,继承仅因死亡而发生,仅涉及财产继承,而不再有家长权利、义务、地位的继承,并由子女平等继承遗产。最后,保障女性权益,配偶者有不贞行为时,即可提起离婚诉讼,不因其为夫或妻而不同;

离婚时当事人的一方有权向另一方要求分割财产;被继承人的配偶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母亲成为亲权人。战后家族制度的改革,使自幕府时代以来充满不平等的家制度归于瓦解,家庭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小家庭获得了真正的独立。根据1947年12月颁布的户籍法,于1948年开始制定“昭和23年式户籍”,以基于婚姻关系的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为单位进行登录,实行一本户籍一对夫妇原则,子女一旦结婚,必须另立户籍。这样,以法律促进了大家庭的解体,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也称核心家庭,包括一对夫妻家庭、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家庭、单亲与未婚子女家庭)拥有了单独的户籍,从家制度下的大家族脱离出来。此后,随着大家族的分裂,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结婚等原因,小家庭在亲属家庭中的比例逐年提高,1955年为62%,1960年为63.4%,1975年为74.1%,1990年为77.6%,2000年为81.1%,2010年达到84.6%。

其次是家庭规模缩小。战后家庭彻底告别了封建时代的大家族,1950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人口为5.02人,到1975年,已下降到3.48人,到1990年,进一步减少为3.01人,2010年,降至2.46人。导致规模缩小的原因,除了小家庭确立和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外,还由于年轻人独立性增强,既达成年就脱离家庭独身生活的日益增多。此外,出生率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50年代开始,日本的出生率急速下降,每个家庭孩子的平均人数越来越少,1950年为3.60人,1960年3.20人,1970年为2.71人,1977年已降到1.89人。由于一般家庭至多只生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故人们将此现象称作“长男长女时代”。

最后是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在以男子优先、父子关系为本位的家转变为以男女平等为前提、以夫妇关系为本位的家庭以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普遍提高。她们有了结婚、离婚的自由,有了财产继承权,就业比例也逐年提高,改变了过去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形象。虽然传统的“男工作,女家庭”的社会分工并未彻底改变,但是男人应该参与家务劳动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家庭中,都是由主妇“拉着钱口袋绳子”,掌管家计,安排家庭的生活。

毫无疑问,战后日本的家庭已从传统家族转变为现代家庭,这不仅是战后民主改革的成果,也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享乐及独立,同时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职场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家庭关系弱化的倾向也凸显出来。

不婚、不育的家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贵族”生活,据统计,男性的终身不婚率从1975年的2.12%增至2000年的12.57%(女性为4.32%和5.82%)。在日本广播协会(NHK)每五年实施一次的舆论调查中,认为“人生中应该结婚”的,从1993年的45%降到2008年的35%,而认为“没必要结婚”的从51%增加到60%,其中在25~29岁年龄段的女性中竟高达90%,单身家庭的比例从1960年的4.7%,增加到2010的31%。还有不少人甘当“丁克”族,结婚却不生孩子,2008年,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家庭已经占所有家庭比例的22.4%。不婚、不育不仅挑战了家庭伦理,也带来少子化和人口下降的严重后果。

离婚率提高。战后以来,日本一直保持比较低的离婚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离婚率明显上升,从1999年开始,连续十年年离婚总数超过25万件,其中2002年接近29万件,创造了2.3‰这一自1898年《明治民法》颁布以来离婚率最高纪录。人们惊呼,每三对夫妇中就有一对离婚的时代已经到来。值得注意的是,在离婚热中,婚龄在20年以上的中老年夫妇离婚成为仅次于10年以下婚龄的最大离婚群体。中老年离婚的特征一是多由女性提出,二是多伴随男性退休而发生。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对日本社会产生了较大震动与影响。尤其是中老年离婚后带来贫困、流浪者和自杀人数增加等社会问题,更引起社会对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思考。

传统家庭养老优势丧失。在传统的家制度下,尽管存在着各种不平等,但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完全匹配,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责权分明,即家产与家业的继承者必须负担被继承者的老后生活,其他没有继承权的子女则没有赡养义务,他们无论表现得如何都不会受到社会的指责。战后,法律规定家庭子女都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但实际上平均继承并未完全实现,而是按照父母的意愿优先分给长子,在父母年迈的时候,这个继承人自然而然地就应该赡养父母,实际上,抚养和照料父母的责任都落在长子身上。由于与老人同居,照料其生活并不轻松,所以当今许多女性不愿嫁给长子,使长子、尤其是农村家庭的长子处于结婚难的境地。另一方面,长子以外的人往往既不负赡养义务,却又主张继承财产的权利,最后只得诉诸法律,本来就不亲密的兄弟姐妹关系就更加淡漠了。

结语

综上所述,家,在日本并不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家制度绵延存在千年以上时间,直到战后改革才被废除,家庭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从家到家庭的变革过程,艰辛而又漫长,体现了日本社会保守与固守传统的特点。此外,战后日本近70年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发达的福利制度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减少了对家庭的依赖和养老的后顾之忧,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家庭关系造成强烈冲击,社会已进入“上不必养老,下不想养小”的状态。而一个国家中既不想承担家庭责任,也不愿承担人类再生产社会责任的人多了,谈何可持续发展?想来严重人口下降的现实已让日本人感到了深刻的家庭危机与社会危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教授】

【注释】

①竹田旦:《「家」をめぐる民俗研究?》,弘文堂,1970年,第3页。

②服藤弘司:《相続法の特質:幕藩体制国家の法と権力 5》,創文社,1982年,第342页。

③太田亮:《家系系図の合理的研究法》,立命舘大学出版部,1930年,第5页。

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家有长子曰家督”。

⑤ 川島武宜:《イデオロギーとしての家族制度》,岩波書店,1957年,第32页。

⑥伴篙蹊:《主従心得草》,吉田豊編:《商家の家訓》,徳間書店,1976年,第331页,“手代”即商家的管家。

⑦大橋隆憲:《日本の階級構成》,岩波新書,1971年,第26~27页。

⑧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人口統計資料集(2013年)》所附图表计算,http://www.ipss.go.jp/syoushika/tohkei/Popular/Popular2013.asp?chap=7&title1=%87Z%81D%90%A2%81%40%91%D1。

⑨1872年美国传教士詹姆斯·柯蒂斯·赫本在出版辞书《和英语林集成》第二版时,把“household”译成“家内、家族”,在1886年出版该书第三版时,把“family”译成“家内之人”、“家族”等,広井多鶴子:《家族概念の形成—家族とFamily》,《実践女子大学人間社会学部紀要》,第7集,2011年。

⑩福岛正夫:《福岛正夫著作集》第二卷《家族》,劲草书房,1996年,第15页。

湯沢雍彦編:《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第5卷·家族制度》,ドメス出版、1976年,240页,以下关于《明治民法》的内容均引自此书。

NHK广播舆论调查所:《图说·战后舆论史》,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82年,第42页。

女性雇佣者占全体雇佣者的比例:1985年为35.4%,2005年为41.5%,2010年为42.9%。平成22年,《働く女性の実情》,http://www.mhlw.go.jp/stf/houdou/2r9852000001c7u6-att/2r9852000001c7vn.pdf。

根据NHK放送文化研究所的舆论调查,认为“男人应该做家务的”,1973年为53%,1988年为72%,1998年为84%,2003年为86%,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日本人の意識変化の35年の軌跡—第8回「日本人の意識?2008」調査から》,http://www.nhk.or.jp/bunken/summary/yoron/social/030.html。

平成17年版《国民生活白書』「子育て世代の意識と生活》,http://www.cao.go.jp/seikatsu/whitepaper/h17/01_honpen/html/hm01010003.html。

厚生劳动省:《平成20年 国民生活基礎調査の概況》,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k-tyosa/k-tyosa08/1-1.html。

伊藤陽一等:《男女共同参画統計データブック 2009―日本の女性と男性》,行政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责编/边文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标签: 历程   三个   家庭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