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谨防错误的城镇化“运动”(2)

核心提示: 在人类历史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凡是“用货币换砖头”的国家最终都走向了长期经济衰退

首先,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城市究竟靠什么存在?现代城市都是工业化的产物,从逻辑上讲,是工业活动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才有了人口的集中与现代城市的诞生,城市的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都是城市之生产功能的衍生,一个没有生产功能的城市迟早是要被人们所遗弃的。比如眼下的美国底特律,工业化衰落后在英国出现的大批废城,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因为“矿竭城衰”而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掉的资源型城市。那些不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宜居城市”,其存在和发展靠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环境和外部剩余的流入(即外来移民带来的储蓄)。即便如此,这类“宜居城市”也会在环境和居住人口数量达到某种平衡状态后停滞其发展的步伐,从而成为一个没有动态演进能力的城市,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类城市没有财富生产和创造的功能。

其次,现代城市除了必须具备生产性功能方可实现持续发展之外,还有一个规模经济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践,城市的规模大小主要与该城市的市场取向有关。假如一个城市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比如远离海洋,从而因为运输成本过高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主要依靠的是本地市场,那么城市的规模就必须足够大,否则就无法形成“本地市场效应”。具体来说,城市规模必须大到能够满足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并且能够获得“范围经济”的程度。

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由于拥有进入国际市场便利的“地理优势”,城市规模与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就会趋于弱化,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获取外部市场来实现规模经济,当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范围经济也会随之而产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的收入水平之所以高于地处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就是因为在东部沿海地区除了拥有数量较多的、同时拥有本地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大城市之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各种各样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大都没有消费功能和服务功能,但是却通过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而实现了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由此造成的“经济密度”的提高,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的基本原因。

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明确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在路径上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前者无法获得外部(国际)市场,主要依靠的是本地市场,因此城市规模必须足够大;但是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由于邻近国际市场,因此城市规模之大小将主要取决于它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来自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如交通便利程度与港口规模的大小等。但是,不管城市发展路径有多大的差异,只要缺乏工业化的支撑,城市的发展就会趋于终结。

最后,人们或许会以当今国际上那些处在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大城市为例,来证明没有生产性功能的城市仍然会有发展空间。但是,事实表明,凡是处在世界经济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并未失去其生产性功能,只是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过去是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来创造财富,现在是通过为周边的城市或者乡村提供生产性服务来创造财富,这些生产性服务功能可以包括研发、设计、物流运输以及金融和商品交易等,正是这些能够辐射周边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才使得国际大都市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 静]
标签: 错误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