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事政治 > 民生热点 > 正文

边境村的幸福生活

——黑龙江抓党建促兴边富民见闻

黑龙江密山市二人班乡边境夫妻哨所。王晨吉摄/光明图片

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区,赫哲族伊玛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艳华(右一)在传授说唱技艺。王晨吉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不仅展示产品,还要讲出黑土地的故事,讲出这片土地上的厚重文化。”日前,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委党校课堂,直播导师在讲解短视频拍摄技巧,而授课对象是来自基层的村级党组织书记。

不久前,为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力,爱辉区针对89个行政村推出乡村振兴直播培训,村党组织书记现场学习、实战演练,推广村里特产。通过学习,一批“领头雁”逐步成长为懂推广、能带货的乡村发展带头人。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地理版图最北最东,边境线长达2981公里。为破解边境地区人才力量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黑龙江抓党建、促振兴,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组团式援边等举措,为全省18个边境县(市、区)选派人才,出台扶持政策,推动边境地区发展,助力稳边固边、兴边富民。

激活特色资源,变身远近闻名旅游打卡地

下午五点半,祖国东极抚远市浓江乡生德库村飘起袅袅炊烟。走进村里“爱心康养食堂”,大米饭和着菜香钻入鼻腔,十几位老人边吃饭,边聊天。“一块钱就能吃顿热乎饭,搁以前不敢想,村子发展让我们实实在在受益。”75岁的张大爷笑着说。

时间回到12年前。当时,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让村庄遭受重创。“路断了、电停了,房子塌了200多间。”村党支部书记万仁军回忆道,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有的村民投亲靠友、外出打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不高,村党支部也被列入“软弱涣散”名单。

“在上级党委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逐步建强支部战斗堡垒。村里有困难,党员、干部带头往前冲,和村民一起想办法解决。”万仁军介绍,一方面,党员、干部和村民修建房屋、清淤修路,重建家园;另一方面,启动“归巢计划”,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并提供帮扶。“回村务农,免费提供农机具;做电商,无偿使用直播场地;开民宿、搞餐饮,村‘两委’就帮忙引客流;开办企业,就提供场地、帮助协调贷款。”正是村党组织建强了,给了党员和村民足够信心,村民们也从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生德库村还建起榨油厂和拌肥站,村集体经济一点点发展壮大,从洪水过后的“空壳村”,发展到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就琢磨着如何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设立“爱心康养食堂”便是一个举措。“现在我们党支部有5名致富能手、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万仁军说,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庄发展活力更足了。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重中之重。创出一个品牌,激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黑龙江坚持组织推动、支部带动、政策撬动、改革促动,打出一套“组合拳”,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黑龙江畔,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外四道沟村人气很旺,村民正招呼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可是,6年前这个边境小村发展还面临瓶颈:近四成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祖辈靠种地,没啥像样产业。“这地方搞旅游有啥可看的?”“万一没人来,不是白忙活?”当年,在村民大会上听说村里要发展旅游,大伙儿都觉得不靠谱。

“咱村风景好,又有少数民族特色,咱看惯了不觉得,城里人就喜欢这个。”村党支部书记车明虎掏出个人积蓄,“这钱算我给村里的,赚了归集体,赔了我自己扛!”

有了决心,还得看行动。车明虎和支部其他成员走访村民,讲政策、算收益;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改造村里闲置空场地。改造中,25名党员带头手搬肩扛节省下6万多元费用。驻村第一书记张阳带着十几名村民到哈尔滨学做餐饮,党员们收集废旧木板做成栅栏,用100多个轮胎搭成卡通乐园,大家伙齐心协力把这事给张罗起来了。

几年光景,外四道沟村旧貌换新颜,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万元提高至2.7万元。通过激活特色资源,该村变身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大学生村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乡里让到村任职大学生带头,把农家乐重新开起来。”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河村党支部书记韩明兴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没了声响。沉默半晌,一位大婶突然开口:“游客少,干着没啥劲儿,还不如出去打零工。”其他人开始交头接耳,齐刷刷瞅着新来的“90后”村党支部副书记徐聪。

“前任驻村书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打下好基础,要在这一基础上,加快村里发展步子。”作为选派到村里的大学生,徐聪下定决心,竭尽全力把村庄搞好。她开设视频账号,把镜头对准乡村美食、浓浓的关东风情和传统民俗,通过线上传播让更多人知晓这个边境村庄。慢慢地,粉丝变游客,线下客流量涨了3倍。

更让人暖心的是,村党支部实行“旅游团按户轮接”办法,大家有钱一起赚。各家一起拟菜单,坚决不搞恶性竞争。“我们还计划推出农耕体验、民俗手工艺制作等深度游玩内容,办特色旅游节,吸引更多人走进小南河。”徐聪信心满满。

看村里人气旺,村民劲头更足了,“陈老四羊肉馆”“华姐杀猪菜”等7家特色饭店开张营业。为增加村民收入,小南河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卖笨鸡蛋、豆包、大酱等农产品,销售额超50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一开始不会对镜头说话,臊得慌。”村民陈兆军笑着说,“小徐书记一句一句教,现在咱自己也敢直播了。眼瞅着豆包卖到了全国各地,冬天也闲不着了。”

据了解,近年来,聚焦解决乡村人才储量不足、年轻力量偏少等问题,黑龙江省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连续5年“带编招聘”1.32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为基层注入源头活水。众多像徐聪一样的年轻人,借助党组织搭建的平台,在“吃劲”的岗位锻炼,逐渐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此外,针对各边境县(市、区)发展需求,黑龙江省委有针对性地选派党政干部和教育、医疗、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组团式援边,助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今天感觉怎么样?腿还胀痛吗?”绥芬河市人民医院,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专家魏争在查房。“现在舒坦多了。真没想到,不用出远门就能找到省里专家给做手术。”患者刘阿姨说。

据了解,这几年,哈医大一院多位专家扎根绥芬河,接诊门诊患者6300多人次。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凡介绍:“组团式援边,让我们结束了没有独立呼吸科的历史,收治患者1000余人次。以前只能转去省城的膝关节置换、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现在咱这儿都能做。”

专家们一边看病手术,一边带教传技,一批本地医生快速成长。魏争说:“我们推进‘同质化诊疗’,让患者在县城就能享受到和省城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

“网滩+网格”模式,既促渔业发展又强护边意识

清晨,薄雾还未散去,佳木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的滩地已聚满了等待抽签的渔民。“现在不像过去,哪儿鱼多就往哪儿挤,乱成一团。”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治霖说道。这个赫哲族村庄世代以渔为生,144艘渔船却只有三个网滩。以往“打游击”式的捕捞,不仅效率低下,还常引发纠纷和安全隐患。

“我们后来摸索出‘网滩+网格’基层治理模式。”李治霖指向不远处正在组织抽签的滩长介绍,“每个滩设一名党员滩长,渔民分三组逐年轮换。既公平,也提高效率。”

然而,最初推行时阻力不小。“谁愿意被拴在一个地方?都想往好地方跑!”一位老渔民坦言,直到发生几次缠网事故,大家才意识到规范管理的重要性。渔业村还将守边护边意识融入日常,建立突发应急情况上报机制,“我们不只是渔民,更是护边员”。通过设立“渔船党小组”,党员滩长主动承担起宣讲政策、规范作业的责任。

距离渔业村40多公里外的文采社区,在社区党总支带领下,党员靠前服务群众,用真心化解难题,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和力量。

“微党课”在这里深受欢迎。赫哲族老党员吴彩云是主讲人之一。记者来时,恰巧遇到她在为党员和居民群众讲解最新的惠民政策,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得热火朝天。“这样的讲解好啊,形式灵活也接地气。”一位赫哲族老大爷笑着说。

党员还牵头组织“城乡结对认亲”活动,不同乡村、不同民族的党员和群众拉家常,你讲讲家乡的红色历史,我聊聊村里的老传统,在一次次交流中,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党建工作只有做实做细,才能真正凝聚人心。”文采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冰鑫深有体会,“社区民生问题解决率超95%。大伙儿有难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党组织、找党员。”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钟兆斌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村民议事”“积分制”等多元共治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了边境地区的基层治理效能。

(本报记者 张士英)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