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事政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靳呈伟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同富裕问题认识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表征,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是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精神生活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这决定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界定,就像对“文化”的界定一样,容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人们可以从不同范畴、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出发,展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同侧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同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总体性概念。全面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以之为指导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从覆盖范围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从程度和进程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依然会有差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不同形式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主要表现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以何种思想理论为指导是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之本,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灵魂和支柱。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确立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生活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其性质和前进方向。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坚实现实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滋养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更好构筑中国价值。

弘扬伟大精神,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一个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不断丰富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引领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激发人们形成良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和社会基础。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升级文化供给,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建设好共有的精神家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鉴此,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将自己的理论集中概括为“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即“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剥削阶级私有制特别是作为其最后最完备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和剥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才能克服贫富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过度膨胀的弊病,才能摆脱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困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完成“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迈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奠定了制度基础。“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社会主义不仅要抓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全面的发展,而非片面的或单向度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的全面现代转型。“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要在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物质生活的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闲暇时间,保障人民群众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跃升向更高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物质主义过度膨胀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弊端。这一弊端导致精神空虚、信仰动摇、价值观迷失等严峻问题。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和新的着力点。“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即人们的意识,会随着其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民族难以自立自强,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分阶段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朝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必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期间,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生产方式下,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想象和理解是有差别的。例如,“天下均平”的朴素思想、“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道酬勤”“为富当仁”的道德取向等是中国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愿景和精神世界的追求。相应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表征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明时代特征,更加彰显了其引领作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人民本质,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政党旨在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促进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共享发展,把服务人民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同提高人民群众素养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时代内涵的理论成果,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形成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成果。例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明确要求逐步克服工农业之间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泽东同志还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建设一个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并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与党执政基础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而置于新的战略高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全面、深化,对奋力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的规划与部署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将共同富裕从物质文化领域拓展到精神文化领域,并强调二者的平衡发展、相得益彰,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新的奋斗方向,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内容。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共同富裕在物质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共同富裕实现规律的升华认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认识的高度理论自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历史基点,实现了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的统一。与传统的“均贫富”主张往往是主观愿望、难以实现不同,当今中国的共同富裕理想是逐步并日益接近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实践,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现实的科学性。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也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深刻阐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基本建立起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赋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既有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也有对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明确规划,集中彰显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方面的统一。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