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一小学的科普月活动上,学生与机器狗赛跑。
邓龙华摄(人民视觉)
金秋9月渐近尾声,首个全国科普月也即将画上句号。
去年12月底,新修订的科普法公布施行。法律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1个月来,全国各地掀起科学热潮,数十万场活动广泛开展,各年龄段公众积极参与……从实验室走向科技馆的创新成果,从城市街头到乡村校园的科普实践,科普活动的持续升温,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把实验室搬进科技馆
在中国科技馆的展区里,一台4D打印机前围满了好奇的孩子。只见一个平面磁性结构在磁场的引导下自动“折叠”,变成了小小的软体机器人。而在另一旁,参观者还可以用手中的摇杆操控软体机器人“走迷宫”。
“这是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桌面级4D打印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耐心地向孩子们介绍,“打印出软体机器人后,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和分布,就可以让机器人翩翩起舞,像有了生命一样。”
据了解,这台4D打印机是中国科技馆联合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同推出的“首台(套)”科普展品之一。科普月期间,中国科技馆推出“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集中呈现了来自30多个科研团队的智慧结晶以及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科普实验室的科普成果。
可穿戴电子织物、月球生命罐、对构齿轮……这些科普展品涵盖了智能生活、生命生存、深空探索和机器人仿生等四大板块。展览期间,科学家来到现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解析科学原理。
“这件衣服能发光!”在“可穿戴电子织物”区域里,一件平平无奇的衣服悬挂在玻璃柜内。科学家介绍,衣服里装有电子纤维,纤维内部嵌入了复杂的微观结构。当电流通过时,发光层便会闪烁,仿佛让衣服拥有了“点亮”的魔力。除了发光,可穿戴电子织物还能实现储能、传感、通信等多种功能,把传统意义上的“穿衣”推向了智能化的新阶段。
科普月活动期间,中国科技馆还举办了“科学之夜”大型科普活动。“科学之夜”以跨界融合为特色,打造了“深蓝色的密语”互动导览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舞台剧、“皮皮的火星梦Ⅱ——星际破界计划”互动剧本杀等10余个精彩板块,让参观者在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知识与创意的交融中,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点燃科学梦想。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表示,把实验室搬进科技馆,能够将科研原型“原位”转化为适合公众及青少年理解的科普产品。“科技馆不只是展览场所,更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孵化器,我们希望打破‘科学家讲得深、大众听得懵’的壁垒,让科普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他说。
科普资源更加丰富
在北京的国家传播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珍贵月壤、C919大飞机和CR450高铁列车模型……透过一系列展品和介绍,中国“十四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跃然眼前。
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协推出“‘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数字展,通过图像、影像与互动展示,向公众全面呈现中国19项重大科技进展。从基础研究到战略高技术,从前沿突破到产业升级,观众徜徉其间,感受着中国科技奔涌向前的澎湃力量。
与此同时,场馆内的“新中国科普成就展”则像一条时间长河,回顾了新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历程:从“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科学的春天”的欣欣向荣;从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到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昂扬进程,一段段图片和故事,勾勒出几代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坚守。
整个9月,北京科学中心迎来了一场场精彩的科学盛宴。全新开放的“求索——科学、技术、社会与生存环境”展区,以14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串联起科学认知、技术创新与社会协作三大主题。观众在这里既能通过互动展项直观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也能在模拟场景中体验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壮阔图景。
其中,在“火星科研站”展区,策展团队设计了名为“着陆火星”的配套教育活动:学生可以从研究火星地形地貌入手,挑选合适的降落地点,并设计和改良降落伞,最后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降落伞作品。探索与实践在这里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与实验中理解科学原理。
据介绍,北京在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通过整合优质科普资源,构建起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全月科普矩阵”,联动16区及多方资源,精心策划推出北京科学嘉年华、科技助老、京津冀科普阅读推广、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等30余项重点活动,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惠及更多人群。
活动覆盖面持续拓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5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提前完成了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更多公众拥有了走近科学、理解科学的能力。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说,中国全社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活动的覆盖面也在持续拓展。今年全国科普月,共设置了“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六大板块内容。
在北京、上海等地,观众走进剧场,观看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合作创排的科普剧;在各大科技馆,“科学之夜”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与科技相遇的奇妙时光;200多场科学大师剧轮番上演,让公众在舞台故事中触摸科学家的人生与精神。与此同时,科普游园会、科学运动会等活动则把实验与游戏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理解科学原理、培养探究兴趣。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548座符合标准的科技馆,形成了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联动各领域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未来,中国科协计划在乡镇试点科普馆建设,扩大科普场馆的覆盖面;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打造优质原创科普资源,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体验的内容。
